《老子》五章导学案答案

2022-04-13 05:20:0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老子》五章导学案答案》,欢迎阅读!
老子,答案

2018级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 编制人:韩晓卫 编号:11

《老子》五章导学案答案

一、1.B A 持守 C 法律条文,原则 D 占有) 2.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3.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 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 为定语后置句) 4.C

5.A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绝对化的表述 D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 6.③④①②

二、1.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2.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3.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 4.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三、第一章: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第二章: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第十九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第七十八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第八十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 四、1.明确: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2.明确:无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悖论”: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必然趋势,而故意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去“人为”以返回“自然”,却正是最大的“不自然”。道家的思想,对过去国人生活的萎靡不振,实应负一定的责任。

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害心,脱除名利思想,依此修养,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不胡乱地消耗,实在可以拯救社会的弊端。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实在是有它的重要意义。

明确:这一点,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若强”的思想。他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地强调这些思想,除了告诫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


2018级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导学案 编制人:韩晓卫 编号:11

要是要人们注意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就是说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者争夺那种强大,要“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

这是老子在总结世事经验上得出来的,能开启人生的指挥,所谓“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宁受胯下之辱”等等,就是在忍让和屈辱中求得生存的可能,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种人生态度,承续了不动感情、坚韧冷静的理智状态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目的是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

课文译文:

第一章【译文】

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第二章【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第十九章【译文】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第八十章【译文】

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去迁徙。虽然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1480a3268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