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小说与电视剧之比较研究

2022-04-08 10:04: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平凡的世界》小说与电视剧之比较研究》,欢迎阅读!
平凡,电视剧,比较,研究,世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平凡的世界》小说与电视剧之比较研究

作者:周琳莎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

; 要: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近年来,毛卫宁导演坚持还原的理念对该作品进行改编拍摄,具有大众文化性质的电视剧应运产生,这引起国内受众群体评论不一。本文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研究理论,对电视剧人物形象、剧情等方面阐释、比较、分析,进一步探究电视剧改编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小说;电视剧;改编

作者简介:周琳莎(1994-),女,汉族,福建省漳州人,集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2

1988年到2009年期间,《平凡的世界》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银屏上三次。2015年该作品再次被翻拍成电视剧,导演毛卫宁坚持还原作品的理念,再度影视创作,使得电视剧作品的收视率达到一定新高度。分析其中原因,该剧应用小事不拘,大事不虚”[1]的创作风格,导致影视作品与文本的叙事效果存在差异,引起不同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产生情感差异。但在现今中国媒体时代,适度的影视改编的大众文化是根据大众的视觉需求所产生。自20世纪30代中后期,法兰克福学派提出大众文化概念。该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借助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等功能。”[2]即文字文本形式向图画影视形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们所接受的文学不只是科学技术的附属品,更是一种美学追求,尽管这种追求可能具备商业性、伪个性等性质。所以,我们应该用批判性眼光来评论该剧作,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现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价值。 一、基调由严肃文学转为大众文学

《平凡的世界》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是严肃文学向大众文学转化的一种文学现象。它通过影像形式,重新把小说内容展现在大众面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影视作品对人物形象内涵赋予新的意义。因此,影视作品对文本人物的改编现象是为了更加突显文学作品的人物特色。人物形象的大众性、通俗性特点,贴近大众日常生活,满足观众精神消费需求。在大众文化市场中,越来越强调大众这个接受主体的地位。因此,生活化的人物形象改编更加符合观众心理期待,同时拉近观众与剧中角色的距离,二者相互沟通,使作品商品化后的市场份额有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fbd584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1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