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说课稿

2023-01-09 12:1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咏华山》说课稿》,欢迎阅读!
华山

〔咏华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纳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 “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简单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制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言语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言语,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成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比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究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效劳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


满灵性感想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感情、道理,感想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想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表达。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根底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无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了解这一程序设计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言语文字复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言语--思维--言语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想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言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e050df2f6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