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化

2022-08-31 20:1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文化》,欢迎阅读!
文化



古诗与文化



言为心声,诗歌是文学的语言,特定时代的诗歌即特定时代人文心理的反映。诗文化深刻、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民族的精神与心灵史,也是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史,中国文学历经3000多年不曾中断,绵延不绝,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

一般的观点认为古诗源于巫术,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诗文化的起源都可以追述到远古的巫术,而巫术的突出表现就是以歌、舞为形式的祓傩仪式。中国典籍上,也恰好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等记载。这恰恰就说明了远在上古时期中国的诗歌文化就开了滥觞。鲁迅《门外文谈》自称是“„杭育杭育,意思是主张劳动创造论的。这用于口头创作,本来也不错。世界上很多民族也都经历过口唱心授的长篇史诗阶段,如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中国藏、蒙古民族的《格萨尔王》等等。 殷商民智未开,人神杂糅,生活社会中事无大小,都以卜蓍为决,占卜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这就是甲骨文献的由来。占卜预测的仪式往往伴随着歌舞,这会影响到卜辞的音乐性,这或许就是中国诗歌的由来,屈原《楚辞》中很多章节就体现了文学与巫术的渊源;另外人力的不足,也需要靠神话的臆想来满足。所以,从这点上讲,巫神同源,它们都孕育了诗歌的胚胎。

诗文化按照产生的时间可以划分为古代诗文化和近代诗文化。古代诗文化,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中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中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中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

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诗坛呈现出的艺术特色称为太康诗风,表现为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彩华丽,诗风繁缛。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断了。一直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位伟人陶渊明出现,才使这个脉络重新接上。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得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骨,魏晋诗歌甚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古朴作风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为结束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成为了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田园诗,如《归园田居》《饮酒》等,写躬耕生活的感受,平淡质




朴的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表达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陶渊明是追求人生艺术化的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之一,为后世文人筑起一个精神的家园。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初唐四杰、陈子昂初唐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盛唐国势强大,中国诗歌史第三位伟人李白登上诗坛,他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又变幻莫测,如《蜀道难》《将进酒》等诗,骨气端翔,无迹可寻又含蕴深厚。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的《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迈慷慨。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则把山水田园的静谧秀丽表现得清丽空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如果不拿同一把尺子衡量历史,我们会发现各个朝代的优胜劣败原因不尽相同。汉唐盛大之际,周边谈不上有强敌,而宋代开国伊始,就面临北部和西北部民族建立的国家辽、西夏、金、元的轮番冲击,尽管纳币称臣,终不免国破家亡。所以有宋一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谈起来总不免使后人摇头蹙额,痛心疾首。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如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金明馆丛稿二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从大文化史角度看,更乎有理。因为自唐代安史之乱后,先有藩镇割据,后有五代十国,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国势遂一蹶不振。于是有韩愈倡导儒学,自古文运动而上溯儒学道统,开宋明理学之先河,又有二程、朱熹以书院讲学,补济科举教育之偏颇,使中国文化得以体系性的延续和复振。而白居易出入佛道儒,通达性理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对宋代及后世文人影响也极为深远。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主流思潮的佛道儒三教也由北朝开始的论衡制度,经过较量融通,而在宋代实现了圆融 有人说,诗已被唐人做完了。后人如果不甘心,只有另僻蹊径。宋人也确实这么做了。他们一方面是以文入诗,开辟了一途,把诗歌当成文章来做;另一方面玩潇洒就另找方式,于是聪明地选择了唐五代看作诗余的小玩意儿小令,把它拿了过来,发展成为一种全新,而且更为复杂的文学式,这就是名垂后世的宋词

总之,特定时代的诗歌是特定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反映,古诗如此,新诗亦然,我们都可以从诗歌珠圆玉润的文字中榨出些时代的烙印,远古的呼唤,精神的沧桑和人类孩童时代的记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a5f501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