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43)

2023-02-15 12:2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43)》,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总论,心理学,考研,理论

社会性格(social character):亦称“社会人格”。与“个人性格”相对。心理学家弗洛姆性格类型说概念。个体的性格特征之一。即某一特定文化中大多数人共同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与个人性格一起构成一个人性格的两部分,是性格结构的核心。源于某一文化群体基本的和共同的经验,由一定的社会经济体系所决定,是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是社会文化内化为个人需要的结果。社会性格是该群体行为的共同内驱力。其功能是稳定社会观念形态,巩固社会经济地位及保持现存的社会理想。

个人性格((personal character)“社会性格”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性格类型说概念。个体的性格特征之一。即个体在思想、情绪和行为上的稳定差异。是在个体气质、体质基础上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

渐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用语。人的所有发展遵循的依次展开的规律。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认为自我作为心理发展的核心因素贯穿人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一种特定的心理社会危机。各个发展阶段相互联系,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体验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形成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发展过程。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stage)亦称“心理社会渐成阶段论”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终生心理发展阶段论。其特点是:(1)以社会心理的发展代替性心理的发展。(2)以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代替从出生到青春期作为划分对象。将个体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且每一阶段都可能向两极中的一极发展,具有特殊的危机和任务。具体是:第一阶段(01)的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第二阶段(13)的危机是自主对羞愧疑虑;第三阶段(3~6)的危机是主动对罪恶;第四阶段(6~12)的危机是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12~18)的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18~24)的危机是亲密对孤独;第七阶段(25~65)的危机是繁殖对停滞;第八阶段(65岁至死亡)的危机是自我完善对失望。每一阶段的危机若得到合理解决,则于自我发展有利,若得不到合理解决,则会削弱自我,妨碍适应能力的形成。

同一性(identity):①人格心理学术语。指一个完整、成熟个体的主观概念,即人格发展的一致性、连续性、统合性。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个体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统合,个体对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体愿望的统合等。②自我心理学术语。埃里克森1950年在其所著《童年与社会》中提出。埃里克森指出个体发展的第五阶段(1218)即自我意识和自我角色的同一感的形成时期,此时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及一生价值取向产生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是个体心理或人格成熟的标志。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具有至少三方面的体验:(1)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个性的个体,虽同其他人一起活动,但可与其他人分离。(2)自我本身是统一的,自我的需要、动机、反应模式是可以整合一致的,且在时间上,自我有一种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致性。(3)所设想的自我与所觉察到的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并深信自我努力追求的目标及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被社会承认的。同一性形成过程一般会在18岁完成,但亦可能推后,甚至终生都无法完成。

社会同一性(social identity):亦称“社会认同”。与“个人同一性”相对。个体因认同于所属群体而获得的统合感和归属感。与个体自我概念相关。在不同理论中有不同的含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用以解释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自我表现和印象整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考尔(George J.McCall)和西蒙斯(J.L.Simmons)认为社会同一性具有


广、狭两义:广义的社会同一性包含角色同一性,角色同一性指作为某一种人的自我认同,以概括的社会角色来规定“我是谁”。狭义的社会同一性不包含角色同一性,是作为整体的群体的自我认同,是用概括的社会类别来描述“我们是谁”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捷费尔(Henri Tajfel)和澳大利亚社会心理学家特纳(John C.Turner)则用以解释处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及群体发展的动力心理过程。

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与“社会同一性”相对。个体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系统。包括职业目标、交往偏好、词语选择等确定个体独特个性的事实。体现自我是由个人独有的特征来定义的特点。

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亦称“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扩散”“角色混乱”。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术语。个体进入青年期在重新认识自我及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多发生于人格发展的第五阶段(1218)其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未能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角色。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因里比多增多而产生的破坏性,以及情绪均可成为影响人格顺利发展的因素。青年期危机主要有七个方面:时间前景对时间混乱;自我确定对冷漠无情;角色试验对消极同一性;成就动机对工作瘫痪;性别同一性对性别紊乱;领导的两极分化对权威混乱;思想的两极分化对观念混乱。这七种情况若在某些方面发生混乱,就会产生消极同一性。但亦不必对此过分担心,青年期发生的某些危机,仍可在成人期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和解决。

同一性形成(identity formation):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术语。个体进入青年期、(12~18)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个体在进入青年期后,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人格上需要新的整合。此时,自我的发展已相当强大,足以遏制强有力的本我,同时也能认出自身的界线,分清是非。自我逐渐形成一种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混合体。到青年期末,同一性基本形成,否则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根据埃里克森的假设,自我发展具有三种形态:内投作用(发生于儿童早期)、认同(自居)作用(发生于青年期以前各发展阶段)同一性形成(发生于青年期)而美国心理学家玛西亚提出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四种状态是:弥散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延缓型同一性和成就型同一性。四种类型的发展水平由低到高排列。

同一性定型(identity achievement):亦译“同一性达成”。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术语。个体通过解决同一性扩散的危机而确定的稳定的同一性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同一性扩散出现时,青少年面临一种危机状态,要求在潜在的个人选择中作出抉择。(2)经过努力做出抉择后,形成强烈的个人信念,并在这种确定的同一性水平下从事各种活动。

同一性拒斥(identity foreclosure):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术语。个体自我同一性程度较差的状态。由青少年尚未做出认真的自我选择,便早早地停止对自我同一性的追求,匆忙而坚决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致。这类青少年的行为特点是做事缺乏主见,不善思考,过分依赖和认同权威,重视传统价值观,与父母关系密切,但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同一性拒斥强调的是失自我状态,但行为是社会规范允许的,多为亲社会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966162ed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