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声 赋(潘)

2022-04-23 07:09: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秋 声 赋(潘)》,欢迎阅读!
秋 声 赋(潘)



教学目标

1.了解宋代文赋的特点

2 学习文章采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3 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 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在摇曳多姿的行文中抒发天道无情、人生忧劳的感慨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 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 二、 研读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文章既然取名《秋声赋》,顾名思义便是写“秋天的声响”的赋,那么,第一段中具体描写“秋声”的是哪些语句?

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

2、指名朗读。自由翻译,互相答疑。同学思考,作者听到的声音是否有变化。 明确:有变化

3、找出这段文字中,显示声音变化过程的字词。 明确:初、忽、其触于物也

4、从这几个字中,尤其是这个“忽”字,我们能发现,秋声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特点? 明确:变化比较急剧。

5、每一段变化之中,作者都对秋风进行了描摹,那么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

6、分别比喻成哪些事物?

明确:淅沥细雨、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衔枚疾走赴敌的人马 7、思考:对这些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哪些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秋声变化的急剧、气势汹涌,来势猛烈,令人紧张。很明显,这些特点和感受是秋声带来的,也是作者听到的秋声的特点。 8、齐读这一段描写,体会的作者感受。

师总结:通过初读这段文字,我们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所听到的“秋声”的变化之急,来势之猛,和令人紧张之味。自然也就不难理解,当时正在专心夜读的作者,听到这样的声音时,会露出“悚然”之态,急忙叫童子去查看了。

这段文字,的确是化虚为实,写出了秋声之形。但能化抽象为具体的文人名士又何止欧阳修一人,为何《秋声赋》能受到后人如此推崇,并称“变态百出”,原因何在,让我们继续学习下去。 引文本练习二清人的评价) (二)研习第二段



1


1、听到这样的秋声,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读第二段,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 明确:悲、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2、此时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又多了一层特点:悲。为何而令人感到悲、凄切,作者解释原因了吗?有没有标志性的字词告诉我们,作者解释原因了。 明确:有。一个“故”字,说明上文讲明了作者觉得秋声悲的原因。 3、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写原因的? 明确:秋之为状 4、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秋之状? 明确:四个方面。“色”“容”“气”“意” 5、读描写秋天神采的语句。(想像一下画面,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秋之状的特点)

轻烟飘飞不绝,惨淡的薄云虽少未尽,空旷辽阔的天空,只有日光照耀,显得凄清明朗,秋风吹起寒到刺人肌骨,更是浸人心脾,万物仿佛生意已尽,山川也神态黯然,一片萧条寂寞。 6、如果让你为这秋之状配上音乐,你会配上怎样的音乐 明确:悲哀的,凄凉的

7、为什么你会配上这样的音乐 明确:因为景色是悲、凄凉 8、作者在这里看似离题的描写“秋状”,这和“秋声”有什么联系? 明确: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 9、在写作上叫作什么手法? 明确:烘托。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10、指名学生评价作者对秋之状的描写 11、这样的秋声过处,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明确:草木凋零。(找出书中语句,指出通过对比,造成反差,感受更强烈) 1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包含着“秋气”的余威。

13、为什么“秋声”会有如此“余威”?

自读自译本部分文字,寻找秋声拥有如此威力的原因。 明确:有“肃杀之心”

1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写“秋声”的“肃杀”,用了哪些事物? 明确:刑官、兵家、商声、夷则(学生解释一下刑官和兵家的肃杀) 15、这样的写法叫作什么手法?

明确: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叫作象征。

16、到此时,我们知道了,为何秋声有如此余威,是因为它有“肃杀”之心,那么作者在一开始听到的秋声中,有没有蕴含这“肃杀”之心呢?(齐读思考) 明确:有。金铁皆鸣(战争)、赴敌之兵。可见,作者巧妙的把秋声的形、状、心融合在了一起,不愧是大家之笔。

小结:第一段写秋之声,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通过对本文第一、二两段的分析,我们学习了欧阳修通过化虚为实、烘托、象征等手法,巧妙的表现了秋声的形、状、心的特点,既写秋之实,又摄秋之魂,把



2


虚无缥缈的秋声写的如在眼前、似在耳边,不愧为千古流传的名篇。那么第三段写的又是什么呢?

(三)研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小节。 2、翻译

3、这一段写什么?议人生

4、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发表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感叹为追逐一时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华发早生。 5联系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投影: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6、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讨论 师小结: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 (四)研习第四段

童子没有回答垂着头打瞌睡。这时只听见四周墙脚下虫声唧唧,好像在应和着我的叹息。 问: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 板书:









3

主观感受

淅沥萧飒 如风雨骤至

奔腾砰湃 如波涛夜惊 凄切悲凉 鏦鏦铮铮 如军队夜行

惨淡 清明 栗冽 萧条 肃杀寂寥 丰草色变 佳树叶脱

刑官 兵象 阴阳五行 五声六律

肃杀寂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f3fd5c34028915f804dc20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