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2023-01-02 22:1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欢迎阅读!
理趣,教学论文,语文,初中,宋诗的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中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诚如此言,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但许多宋诗 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

理趣,顾名 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说法是宋人先提出来的。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 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当推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作者用庐山面目随人的现象,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保持 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所阻碍,无法客观、整体的把握事物特点。诗人在自己游 山的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一古老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语言浅近,哲理深刻,含有禅言偈 语的机锋,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读这类诗歌犹如和一位幽默风趣的智慧 老人在谈话,既能让你得到谆谆教诲,又让你感到和蔼可亲。

又如苏轼的另一首七绝《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是天目山中的一个道士,这首诗是作者与他交谈后有感而作。离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身处雷电之下,雷电似有无穷威力,令英雄 豪杰也惊怖失箸(用刘备典故)。作者由此归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雷霆之威”对于把浮名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起丝毫作用的。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 象,众人熟视无睹,而诗人却独具慧眼,从人所共知的自然现象中开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哲理来,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又别有趣味。

宋诗的理趣往往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如北宋王令的《纸鸢》: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宵因可道,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这首七律借物喻人,通过咏风筝,讽刺“凭风”而起的得势小人和“仰面”而观的“愚儿”,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中描写飞筝迎风飞舞,巧伪多端赛过鸟儿,又一针见血的指出它并不能真正飞入“碧宵”,能终日不载下地便算万幸。整首诗咏物抒怀,出语辛辣,颇富理趣。

宋代的一些道学家写的诗,也注意到了诗中的“理”是应当有“趣”的。如南宋的朱熹有时就会放下严肃、古板的道学家面孔,写出生动活泼、意味深远的诗作来。如下面这首《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小水塘因得有源活水的潺潺贯注方能清澈透亮,映照万物,从而借景喻理,阐述自己读书的感受:只有多读书,常读书,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整首诗笔调活泼,意蕴深远,历来被奉为治学格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ddbcef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