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022-05-01 21:32: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欢迎阅读!
中华,弘扬,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人文

教育随笔

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尚义小学 王灵煜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能否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于语文课程教学之中是检验教育成败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但在教学现实中,由于社会期望、教学效果评估模式等各类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基本特点有被割裂的危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和重视,而其人文性特点出现了受忽视的倾向。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成为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所推崇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探索与思考,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实现“课标”提出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光荣任务。

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努力用传统文化触动学生的心灵。

“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是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讲授知识、传授方法的同时,注意挖掘语文课程的背景知识,拓展语文课程的知识面,努力引领学生亲近古典,产生兴趣。例如我在讲授《屈原列传》一文时,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并适当介绍我国古代其它



1


一些著名的爱国诗篇,并用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杨振宁、吴大猷、苏步青等现代伟大人物的早期求学经历来证明古典文学诗篇对奠定人生坚实、长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从而在满足学生渴望成才心理需求的同时激发出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不但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屈原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并深深地震撼于屈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二、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努力建筑学生稳固的精神家园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

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努力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震憾、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在于生心灵深处,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2


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自觉用心灵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

三、语文教学中即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努力用自身的良好品行引导学生学习文化、弘扬传统的行为。

作为承载着语文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因此,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等经典文化著作应成为每个语文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还应通过补充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师首先要钻研、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灌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295edb7b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3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