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工作室学习心得体会之《十六年前的回忆》感想评课docx (1)【精品】

2023-03-13 00:33: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崧舟工作室学习心得体会之《十六年前的回忆》感想评课docx (1)【精品】》,欢迎阅读!
感想,年前,体会,回忆,心得

革命之火永流传

——王崧舟工作室学期总结

时光飞逝,一学期又转眼而过。本学期,有幸继续在王崧舟工作室参加学习。沿着红色的根脉,我们从临安走向钱塘的核心素养下的深度学习,线上的专题讲座到古诗教学,再一次感受到了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教无止境。

下面,我就印象最深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谈谈我的看法吧!

作为一篇回忆录,很明显,最重要的就是时间了。开篇,先生在课题“回忆”二字下面画上记号,让学生连读三遍,并顺势引出了“谁回忆?回忆谁?什么时候回忆?”简单几个问题让整篇文章的主体基本清晰。

课堂上,先生基于语文要素,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对难文展开了删繁就简的设计,紧扣回忆录文体基本特征,运用还原和比较的阅读策略,使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坚定信念、勇于牺牲的革命情深。而这也正击中本文文眼:“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什么叫“反常”?”你我皆知,学生亦然。这个问题的抛出,恰好为学生后文寻找反常之处做好了铺垫。进而推到“为什么李大钊会有这么多的反常?”这背后便折射出了伟大的人物形象与精神。先生通过对细节的扫描,让学生形成对李大钊的总体印象,接着锁定反常,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通过对反常的神态和言行、外貌的查找,体会李大钊的品格与精神。

整堂课中,资料的借助发挥了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和课中。课前部分,学生对1927年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了解毋庸置疑是必要的,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与李大钊身上崇高的革命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课中,对李大钊在狱中所经历一切的资料补充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不用解释,不用多言,孩子们对李大钊此时的人物形象已经肃然起敬,此前所有的疑问均不言而明,大钊其对家人的关爱、对革命的忠诚以及大无畏的人物形象毅然而起。再说说诵读,这是所有语文教者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怎么读?怎么恰到好处的读?这是难点?先生课堂为我们解答了。删繁就简,挑出最主要、最核心,与人物形象最密切的语句读,分组读,合作读,带着情感读,想象读,这每一步的设计都要与文章相对应。课中“啪


啪”这两字拟声字,先生否定了学生三次,他提示到:注意,要用气声!是呀,我们要的是当时的情景再现,我们要的是让人物眼前再现。读则是最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了!

这堂课,让我今后对革命传统题材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受益匪浅。 因为疫情的原因,原本定于线下的两次活动,转移到了线上,线上的第一次活动聚焦“古诗”教学。这这次活动让我的身心接受了一次洗礼,传统文化的基因被唤醒。古诗词教学,一定要以文化为重,让学生通过看见意象,进而感悟意象所承载的诗人的情感。想要见意象,就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调用阅读积累,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还原意象,体悟到作者的情感。王老师提到了两种形式的以诗解诗,以诗解读中国文化,以其他诗解读一首。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有富足的精神世界,要进行有深度、有广度地备课。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此中真妙,吾辈且行且悟。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感恩,一路与你同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73790eafa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