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学生厌学心理“六要”

2022-06-30 09:2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克服学生厌学心理“六要”》,欢迎阅读!
厌学,克服,心理,学生

克服学生厌学心理“六要”

当前中学生中厌学者众多,如何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师苦苦思考的问题,面对着学生厌学表现出的种种现象,教师则表现出无奈、抱怨等等,但仅有抱怨于事无补,多思考,多总结,共同探讨有关学生厌学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搜集了有关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供由此苦恼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勉,以期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在自己的努力下对现状有所改观!

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失败感、无能感、自卑、乏味感)从而萌发逃避心态。我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解决办法:

(1)矫正学习心理。帮助厌学学生矫正厌学症,首先要矫治其厌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头,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旷课、逃学的问题就会解决。

个别孩子旷课、逃学,是受不良分子引诱、胁迫所致。这种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2)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

(3)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我们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我们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才会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4)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因此,我们要尽量减轻厌学学生学业负担,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尝试“二特殊”,即设计特殊的作业,规定特殊的评比条件。这样,为厌学症学生营造了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

(5)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函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6)我们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我们应从不同的方面表扬和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信心,而不是单从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但增强了,而且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面对着解决厌学问题,多为社会培养人才,我们是责无旁贷,又是要多方位下功夫的。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尽快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由以威严管理学生转变为以兴趣吸引学生,由空洞的说教转变为身体力行的示范。还应该多以鼓励为主,以批评为辅,用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多在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只有真正走进内心,才不会隔靴搔痒,能抓住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4ce90de7f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