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2023-03-21 12:3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个永恒的范仲淹》,欢迎阅读!
范仲淹,永恒,一个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20年第48



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

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就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憶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着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范公将他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后又顿然一收,总结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别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门,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作者梁衡,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赏读品析

读历史人物,应该读他的灵魂。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通过讲述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来突出其人格魅力。范仲淹统兵戍边,不仅可以写出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诗句,还能让敌军丧胆折服。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忧国忧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流传千古,范仲淹也因此名垂青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fd5664824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