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

2022-10-04 09:04: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欢迎阅读!
瓯海区,孙权,温州市,劝学,浙江省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学生打开书本,看注释,了解作者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二、朗读课文

1、齐读课文,齐读的时候字音和停顿往往听不清楚。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音是否有误,停顿是否正确,并请学生帮忙指正。 (要注意的字词读音:卿 qīng yé qǐ shú suì 及多音字更 gēng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合上书本。多媒体显示没有句读的课文,学生听老师朗读,仔细听读音和停顿。

4、学生看大屏幕练习朗读。

5、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学生指正。 6、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品析

1、齐读题目,题目中关键字是哪个字?(板书:劝) 2、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在文章中找找看。 明确: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请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个句子,注意词语通假字”涂“通”途“。“不可不学”,孙权指出读书的必要。板书:(学习的必要性)

3、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明确: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让学生尝试朗读这个句子,要求表现出孙权当时的语气和神态。 4、吕蒙是如何应对孙权的要求呢?

明确:蒙辞以军中多务。翻译句子,注意调整句子语序,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5、面对吕蒙的推辞,如果你是孙权,你会如何去劝导他呢?你们的妈妈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如何劝你学习的?联系实际来想想,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劝说。 6、那孙权又是怎样劝说从而说服吕蒙的呢?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先请学生翻译句子,注意“见”的意思,博士、往事等古今异义的词语以及省略句孰若孤的意思。“耳”字解释成“罢了”。。“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7、孙权的话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导吕蒙的,试想一下他当时说话的语气和神态。注意句子的标点和语气词。 明确:提出目标和方法,委婉的批评,现身说法。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板书:学习的可能性)

请学生朗读表演一下孙权与吕蒙的全部对话。

8、结合人物的身份背景,分析孙权这一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孙权身为人主,对臣子寄予厚望,真诚关怀,可算是一位有学识、有远见、有胸怀的明君。 (二)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品析

1、吕蒙在孙权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明确: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让学生翻译这个句子,注意词语乃、及、论议的意思以及成语 “吴下阿蒙”的意思。 (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的人。) 2、这句话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和神态?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明确: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而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板书:结友而别) 2、吕蒙当时的反应如何?

明确:(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让学生翻译这个句子,注意词语更、见事、乎的意思及成语“刮目相待”的意思(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明确: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这句话表现了吕蒙怎么样的语气和感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读鲁肃,学生读吕蒙。 6、你眼中的吕蒙、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吕蒙:勤奋好学,自信。吕蒙起初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总算能够从善如流,好学上进。取得成绩后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率真坦然,踌躇满志,无论是在君主还是在同僚兼上级的面前都十分坦然,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

鲁肃:慧眼识人。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却能对吕蒙发出由衷的赞叹,并和他结友,可见鲁肃的敬才、爱才与爽朗豪放的气质、磊落坦荡的襟怀。 三、悟读课文

提问:结合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的变化,谈谈文章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学生从自身出发谈感受,如: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板书:开卷有益) 4、分角色朗读,再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哪些呢? 明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为什么劝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怎样劝 学习的可能性 开卷有益

劝的结果 鲁肃的言行 侧面烘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6bd0533a4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