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创作背景

2024-02-12 07:12: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子之歌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创作,背景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和旅大(旅顺大连)的简称;七子又指七个人的合称。七子古代西汉嫔妃的等级。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们同时被割让,侵占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七子之歌》组诗作于1925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 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文中引用了《诗经·邶风·凯风》中的典故,《诗经·邶风·凯风》全文为: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对于《诗经·邶风·凯风》的解读还存在一定争议,诗中采用的观点为母亲不能在家安分守己,想要改嫁。

她的儿子们唱出这首歌以自责,希望由此让母亲的回心转意,但如今也有观点认为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篇,以有子七人亦自惭不能报母恩来衬托母亲的伟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835280d8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