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天命观

2023-03-27 17:3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孔子天命观》,欢迎阅读!
孔子,天命

浅谈孔子天命观

内容摘要:天命观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但由于史料匮乏,社会环境复杂等等原因历来饱受争议.是否信奉鬼神之说,天命与人事的主宰支配关系等问题即都源于对孔子天命观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将从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源头、本质和现世意义等方面,结合大家之说,浅谈笔者对孔子天命观的认识。 关键字:孔子;天命观;儒家思想

一、 孔子天命观的思想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对祭祀的记载,甚至有人认为汉字的产生顺应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殷商时代,祭祀卜筮之风达到一个高峰.据已经出土的文物,我们不难得出“殷人万事求卜",“卜”即叩问天神之命。在科技尚未萌芽之时,对天命鬼神的这些祭祀活动并非是现代人看来的一种仪式,而是整个民族的命脉与精神支柱。这种超越感知能力的力量在解决未解的现实问题时,往往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对此的推崇可想而知.

最明显的便是周对殷商的氏族宗教制度的因袭继承,即所谓“周因于殷礼".周朝对天命的重视程度不减反盛.在《周书·康诰》中有:“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此中提及的天帝关系,即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引用郭沫若先生对周人天命观的总结:宇宙之上有至上神主宰,曰天,曰皇天,曰皇天王……上帝能命,有赐人以福佑,有威可畏,祸乱自天而降。帝之所在曰帝所,亦曰上,亦曰天.人受命于天曰命。死后其灵不灭曰严,亦谓之鬼,

1

降子孙以福佑。"

而孔子正是生活在这样宗教祭祀氛围浓烈的东周时期,其思想的诞生基础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由此,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来源决定了孔子不会如一些学者认为的不信天命,甚至唯物思想.相反,孔子之天命观最基本的便是对鬼神天命的认同,推崇“敬天事鬼神”之礼。又以《论语》为例,据统计其中记录孔子“论天"12次,“论命”5次,可见对于天命鬼神一说,孔子并非完全摒弃不谈,还是颇有见地的。

二、 孔子天命观的本质内容和特点

孔子的天命观虽然源于周的祭祀宗族礼仪,但并非完全认同和吸收。相比周人对鬼神的盲目迷信和绝对服从,孔子对待天和鬼神是敬而不耽,信而不淫。

首先,在对“天命"的定义上,孔子并不将天归为一种喜怒无常,无德无仁的主宰,并非是需要过分谄媚才能满足的对象。而是有判断和意志的,能对人的行为形成约束和教化的.例如《论语·子罕》中“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因为王的行为不符天道,所以天便做出了神鸟不飞,神图不显的回应。再有《论语·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可见,孔子侧重的依旧在于人的行为,即以人的行为匹配天的要求,而非迷信天命来执行人事.天对于人的关系,更多在于约束,而非要求和索取。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天命的支配地位就绝非来自人们过于神话的的为所欲为的自由意志,而是这种自然而然的,“不言”而自在的“意志”.反映在众人上,即是“四时百物"之有常;反映在仁者智者上,即可被感知与体悟.

其次,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也十分“理性"在古代,鬼神的定义与现代有着一定的差异.现代意义上的鬼神,受到西方宗教神话的影响,往往充斥着魔幻化的色彩,或人或兽,甚至难以描摹其形态。并且,这些鬼怪的产生也无定例。而古代,以是孔子所说的鬼神为例,理解为偏指鬼的偏义词较为妥当。依据郑玄的《论语注》中所说:人神曰鬼",鬼神即为已故亲人祖先的亡魂.所以这些鬼神,本也是人。孔子对待他们依照礼法祭祀,出于对现任的尊敬,是一种礼仪宗法上的要求,而非含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的供奉.论语·雍也》有云:

1 2

《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 郭沫若 《论语·阳货》


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之于鬼神止于敬,至于更大的“知”则应求乎天求乎己。《论语·为政》中亦有规劝人们正确对待鬼神的句子: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鬼神可敬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更多的是作为先祖前人而产生的,依照古代宗法思想,祭祖敬宗也都因是只属一族之事,故孔子严厉的指出祭祀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即为谄媚。由此也可见,孔子对待鬼神尽其礼而止于敬,仅此足矣。联系前文所提到的天和天命,鬼神在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略逊一筹,但这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仅为约束而不为禁锢。

最后,对于孔子言论记载中存在的“罕言命”的现象,实际上也更好的佐证了孔子严谨

1

的天命观。例如为人所熟知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常常为人所误解为孔子唯

3

物而不信鬼神之说,事实上不然。不妨结合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来理解,孔子之所以避谈鬼神天命并非不信,而是出于更大的尊敬。仁者爱人,孔子自认为自己最高称仁者,必也先从人的角度出发,现实的问题尚未解说,又怎么有能力和精力解读未知的天命鬼神?而天命这样的大事,“唯尧则之”,唯有像尧这样身份、才能、仁德都至善者,才可了解一二。而作为平民或是普通君子,能力德行都不足以理解天命,便只需知其有畏其有,从而规范自身行为,集中在自己的道德修养上,而天命自会有所护佑。

综上,孔子天命观的本质内容在于天人关系的处理,天虽为主宰,但无需人们谄媚讨好。人只需自克内心,自修其行,天命自有其公正的意志来审判。天人之间,有所约束,却绝无禁锢。而孔子天命观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孔子在敬畏天命的同时,将这种说不透的东西与人事相连,积极的寻找它的现世意义。他并未停留在对天命畏敬的阶段,而是积极的通过行动响应这种关系,即畏而不屈,敬而不耽,信而不淫。正如张守东先生所言:天为人提供做人的法则,又集仁德于一身……是人之为人的终极依据和最高权威。孔子的天,给人以使命,给人以理

4

解,给人以意义……孔子的天真正是人的天。

孔子的天命观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支撑,而非宗教信仰。孔子畏天命,畏敬的不是天之神力,而是其所认为天的至善至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望其项背,故为敬畏而必省吾身。以天的存在来赋予人存在的价值,符合天道则为有义,以天的仁德来约束人的行为,符合仁礼则为天所庇佑。孔子天命观无论在当时,还是对于后世,都未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又未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值得细细反省和比照的绝妙标杆.



1

《论语·述而》 2 《论语·先进》 3 《论语·泰伯》

4 《论孔子的天命观》 张守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529b9fce3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