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

2022-04-22 05:3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欢迎阅读!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阅读体验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实在惭愧,当看到同学分享的竖版、繁体、影印版的《文心雕龙》时,我是拒绝的。个人对理论性文章实在难以提起兴趣去研读,总觉得那些理论很绕,很伤脑筋。很难想象,那时候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又哪来那么多闲心去思考那些复杂、奥妙的哲学理论。最为学习任务,找了简体版的《文心雕龙》来读,读了几篇后却也慢慢有了感觉。

下面我将呈现我阅读《文心雕龙》时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文《文心雕龙·原道》

“什么是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基础问题,曾在研读《文学理论入门》时给了我很大的困扰。《文心雕龙·原道》里面对“文”与“文学的关系”做了层级分明的解释,大概就是“自然之纹—人的思想—语言---文章”这样一个包含演变顺序和层级的过程。“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载”,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人做为万物之灵长,是天地的核心,有着复杂完美的文化体系。然而,人以外的万物呢?“傍及万品,动植皆文”花草上的纹路又何不是花草的美丽文章呢?古人相信万物有灵,都有其喜怒哀乐,因此敬畏自然,相信因果循环,心里有一把“刀子”在规训着他们。到了现代,我们对自然认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透彻,也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文化上体现的比较明显的就是,我们慢慢失去了信仰,变得无所畏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承载了一个名族甚至一种文明的延续,当这个名族的文化消失了,那么这个名族也就消失了。

圣人《文心雕龙·征圣》

《文心雕龙·征圣》里说: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意思就是说写文章必须学习圣人,因为圣人全面观察事物,得其最奥妙之处。在现在看来,只是抑制个人的发展,限制个人思想,实行思想统治。其实,个人对圣人并不十分认同,受到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圣人给我的印象就是迂腐,固执,甚至是虚伪,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使圣人思想变了味。为什么从古至今就春秋战国时期出了那么几尊圣人?圣人是我们的榜样,同时却也是我们的束缚,我们只能仰望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他们,然后把他们的精神遗产卖个好价钱。

史传《文心雕龙·史传》

历史又是一个头疼的方向,常记不清历史人物和年代,历史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一团乱麻。想想挺羡慕那些在史书里留下名字与故事的人,他们死了,但他们的故事还在历史的长河里流传,在史书里他们还活着。这样的人虽只是极小一部分,但就是他们构建了整个历史。如果将历史比喻为一条河,那么这条河便由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的人构成的,无名者只是这条河的背景。一只以为自己很不一样,但在历史长河之前,自己从未存在过,想来也是一种悲哀。




《文心雕龙》阅读体验



思与得《文心雕龙·神思》

《神思》篇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思是说观察外物的体会由个人的本质决定,而外物接触到人,主要靠人的语言来表达。一个人对某物的感受体现了这个人的思想高度,他收获的东西终归是他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那部分。看到的再多,感悟的再多,如果无法将这种感悟用语言描述出来,那么就不算是他的收获。一时难以理解,看到的,感受到了后不就是自己的收获了吗,为什么只有描述出来的那部分呢。《神思》里解释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想到的远比说出来的多,但是没法描述的东西却无法存入大脑。想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吧。

推陈出新《文心雕龙·通变》

“通变”与“变通”两个词的差距不大,意义上却大不相同。《通变》里“通变”指的是改革与继承,“变通”的意思则是灵活处理。两者虽都有灵活的意思,但“通变”更偏向于以新换旧,舍弃原先的一部分。

改革与继承一直是文化传承上的两大关键步骤,保留前文化的精华部分,去其糟粕,融入当代社会的元素。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朝,清朝的文化变革,金人入关后保留其文化中的豪爽,学习汉文化的礼仪;满人更是结合满汉文化特征形成新的文化系统。

改革是文化进步的动力,岁月变迁,新事物总会不断出现,如果不随时调整,那么早晚落后。纸张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这些东西刚出现时狠狠的挑战了之前的书写方式。当然改革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遗产。改革与继承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没有改革便无法进步,若无继承,那改革就是无源之火。

中华文化传到了现在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外来文化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中国节氛围越来越淡,外国节日却越来越越热闹。面对诸多挑战,我们需要改革中华文化,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取长补短。

势《文心雕龙·定势》

势,即趋势,定势就是定下发展趋势。写文章要有构思,有了框架构思,文章才不会半途断了线。想来每个人出生后自己的“势”也就开始运行了吧,人的“势”,文章的“势”尚可把握,可以加以修正,将其“定”住。“势”有时感觉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如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却又觉得触摸得到,可以将其描述,如一篇文章的走向。将势定住的时候却也将范围框住,难以超脱出来。兜兜转转只是在绕着圈子,怎么也走不出定下的势。可是要不定下势就容易跑的太远以至于收不回来,是否要将势定下,如何去定,或许需要一辈子去寻找答案,或许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气《文心雕龙·养气》

“气”应该是人的精神,气色,气质。养精蓄锐,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种花、养鱼、品茶„„在一系列的慢节奏生活中养出来的是随和之气,战场征杀养出来的就是铁血之气„„一个人的气可以被他人感知,这是因为气表现在人的脸上,语言上等。或许有一种无形的气场,只能被我们的第六感感知到。




《文心雕龙》阅读体验



知音难觅《文心雕龙·知音》

知音难觅,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我们总是容易忽略眼前的东西,羡慕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的作品不是去世很多年后才被人们珍视的。当作者耗费心神,花了大笔精力和财富将作品呈现到人们面洽时,收获的多是不解和嘲讽,当很多年后,后人将其作品从肮脏的角落里翻出来的时候立马震惊世人,被吹捧上天。这时,身边的天才作家们正重复这前人的艰苦。如此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不胜枚举。

果真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总结

将《文心雕龙》粗略的读了一遍,难有更深的感悟与体会,唯有将其中触动较大的地方记下来,整理成文。全书50篇,包含了各类文体以及一些文学批评中的热点问题,虽大都关于文学创作与批评,然而阅读时想到的却更多的是关于人生之旅的,甚至把它当成一部另类的“鸡汤”来解读了。不过若倦了常规的解读法,这到不失为一个方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caacd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