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后感

2023-03-20 02:23: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欢迎阅读!
国史,读后感,大纲

国史大纲读后感

寒假之中,读了钱穆先生所作的《国史大纲》。语言虽对于现在来说,阅读上有些困难,毕竟,现在更多的是通俗语言,钱先生却是以接近于文言文的语句写的《国史大纲》,幸亏高中时候没有把语文扔下,凑活着看完了这本书。当然不是正版,也不是盗版,是下载的电子书。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而且历史教育总是为政治服务的,就像日本美化侵华战争一样,我们也不得不怀疑中的历史教科书是否也被篡改过?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钱穆先生在前一段中说道保守派和革命派之间的事情,看来钱穆先生对于革命改革革新之类的东西很是赞成的,但是反对没有彻底信念的改革革新,甚至在某一方面是抵触的。这一点还是很积极的,毕竟进行的不彻底的改革是没有用的。就像是百日维新一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而且是彻底的失败。戊戌变法实际上就是与虎谋皮,仅仅依赖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皇帝,而且进行的是不彻底的改革,失败基本上就是注定的了。钱穆先生在反对保守的同时,连不彻底的改革也持反对意见,这个还是很明智的。毕竟,不彻底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冲击,但是却不能带来理想的效果。


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要对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作为一本教科书,《国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那它和现在的教科书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前后之间截然不同。从初中开始接触历史,当然小学的也有些,但是很浅薄。历史课本就一直说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但是现在,钱先生却完全颠覆了这么一个说法。钱先生的四民社会之说,的确有其不能否认的意义。中国社会的发展不能以外国的划分标准来衡量,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掌握,这才是对待本国历史的态度。

中国的社会发展中,最长的一个时期是西方所说的封建社会,也就是钱先生笔下的四民社会,其实,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思想,风俗习惯,社会民风,同这个长时间的四民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无论是中国的额官本位主义,还是中国现在的民俗礼仪,大多是那个时代日积月累形成的。不可否认,那个时代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有了太多的影响。清朝末年,我们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多少年的时间,才完全摧垮了腐败的清政府,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前清遗老遗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想再返回去做皇帝,这就显示了长时间的封建时代对中国的影响之深。毫无疑问,当时在秦朝设立的时候,这个制度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也是有其深刻的意义的。而且之后的很多年,都一直在为中国的发展做着贡献,是到了后来,也就是明朝的时候,这种制度已经不太适合当时中国的发展状态了,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处于这种制度之下,人们的思维已经成为定式,所以一直到洋人打破了我们的国门,我们都不愿意放弃这种制度。这是中国独有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没有中国的这种制度存在的时间长吧。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64fbfc0242a8956bece4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