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政治诗文浅释

2022-06-13 23:1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元稹政治诗文浅释 》,欢迎阅读!
元稹,诗文,政治

元稹政治诗文浅释

作者:祝丽君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



摘要:作为中唐一代文宗,元稹“制”体政论文为人所熟知。本文选取其较少被讨论的政论文《对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策》进行研究。认为元稹政论文出于干预现实政治之目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政治诗常以动物喻人,颇多象征意味和私人情怀。

关键词:元稹政论文政治诗

一、政论文的实用性

元稹《对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策》{1}是一篇著名政论文,虽是应试之作,却气势充沛,逻辑严密,兼具实用性和文采。理清、据足、言直、心忠是其主要特色。文章从策问之历史得失、国家治乱之由、当今社会之弊病,选才用才之谬误、官员考核制度之不足等方面纵论历史和时事,以复古为旗帜,倡导的却是政治革新,实为中唐政治之良策。

文章首先表明行文之立场:“皆以指病陈述而为典要。”接着谈到当今时弊根源在于“兵兴”:“兵兴则户减,户减则地荒,地荒则赋重,赋重则人贫,人贫则逋役、逃征之罪多,而权管权宜之法用矣。”进而论及国家兴旺之关键:“微臣以为将欲兴礼乐,必在富黎人,将欲富黎人,必在息兵革。”对唐帝国艰难之际的权宜之策,元稹不赞同:“皆一时之权术也,岂可谓明白四达,与日月齐明而悬於圣朝哉?”国家兴旺发达,务本是基础,人才是保证。对当代所选人才及选才方法的缺陷,元稹目光如炬:“考绩之科废,章句之学兴,经纬之道丧,会计之期速,皆当今之极弊也。”作者进而顺势批判了通经者与工文者之通病:“其所谓通《经》者,不过于覆射数字,明义者才至於辨析章条……至于工文自试者,则不过于雕词镂句之才,搜摘绝离之学。”对于选才方法之单一,元稹亦颇多微词:“其所谓课吏职者,岂不以朝廷有迁次进拔之用乎?臣窃观今之备朝选而不由文字者,百无一二焉。”通经工文者不过尔尔,其根本原因在于选才之道与考核之法有误。因此元稹提出其用人之道与选才之法:“陛下诚能使礼部以两科求士,凡自《唐礼》《六典》《律令》凡国之制度之书者用,至于《经》、历代史,能专其一者,悉得谓之学士;以环贯大义而与道合符者为上第,口习文理者次之。其诗、赋、判、论,以文自试者,皆得谓之文士;以经纬今古、理中是非者为上第,藻缋雅丽者次之。凡自布衣达于未隶在朝者,悉得以两科求仕,礼部第其高下,归之吏部而宠秩之。若此则儒术之道兴,而经纬之文盛矣。”他认为人事部门应改革量才之标准。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官员应采用不同考核之道:吏部罢书判身言之选,设四式以任人。一曰校能之式;二曰记功之式;三曰任贤之式;四曰叙常之式。最后,元稹对以人才强国的盛世进行了展望:“两科立则群才遂,四式行则庶官当,陛下又执左契以御之,握枢以正之,委庶官如心目之运支体,岂支体运而无效於心目乎?察群才如明镜之形美恶,岂美恶形而逃隐于明鉴乎?”

文章从治乱之根源谈到人才之流弊进而提出选人用人之道,的确符合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的策问之道。此文是应试之文,旨在为君主策,所以文章突出高屋建瓴的眼界及逻辑严密、步步为营的思维。行文虽气势充沛,但不特别强调文采和修辞。相对于策问的直陈时弊不同,元稹政治诗写得较为含蓄。其政治诗多咏史,以前代之政治得失隐喻现实政治,如《阳城驿》《四皓庙》等。又常以动物作比,隐晦表达其对政治的看法。《望云骓马歌》是其中一首较为出色的作品。

二、政治诗的象征性

元稹《望云骓马歌》{2}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代名马望云骓功成名遂身退的故事。




此诗是以马喻人,具有强烈的政治寓意。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首先制造出一个压抑绝望的情境,为望云骓的出场渲染了气氛,使得人们对望云骓的出场充满了期待。然而,出场的望云骓又因其卓然不群的形貌、卓尔不凡的气势让凡俗之人不免心生疑惑。这种写作手法等于是双层的“抑”,与后面的“扬”结合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天子被迫选择了望云骓。接下来,望云骓以淋漓之势奔腾而下,风驰电掣、飒沓如流星,在非凡之际做出惊天之举,成就了它的传奇,达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震撼效果。然而,天旋地转,势易时移,成就望云骓的场域骤然成为历史。和平时代的朝廷“校猎朝回暮球宴”,日日歌舞升平,而望云骓“性强步阔无方便”,很明显已没有施展自己才能、重新展露风姿的机会。“长安三月花垂草,果下翩翩紫骝好。”翩翩紫骝乘势登场,不得其用的望云骓只能孤独凄凉地老去。“千官暖热李令闲,百马生狞望云老。”对望云骓遇与不遇的悲愤使作者再也不能压抑自己的情感,直接由马及人,正面表达了内心的愤慨。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在诗歌最后又自作宽慰之语:“望云骓,用与不用各有时,尔勿悲。”元稹此诗,写尽了望云骓的一生。然而,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望云骓一生用与不用的境遇,何尝不是元稹真实人生的写照呢?

元稹素有革故鼎新之政治理想,甚至官居相位,然而又迅疾被降职,远贬鄙陋之地,这些辉煌历史与悲凉遭遇与他笔下的望云骓如此类似,作者在感叹望云骓的人生际遇当中,很明显留存有自己个人的伤心怀抱。白居易是元稹的知己良朋。白居易在《元稹墓志》和《祭元微之

文》中对元稹一生遭际的感慨和叹惋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怀是一样的。白居易《元稹墓志》云:

“又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于文章刀笔哉?实有心在于安人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耳。……通介进退,卒不获心。是以法理之用,止于举一职,不布于庶官;仁义之泽,止于惠一方,不周于四海。故公之心不足也。逢时与不逢时同,得位与不得位同,贵富与浮云同。何者?时行而道未行,身遇而心不遇也。挚友居易,独知其心,以泣濡翰,书铭于墓。”{3}

又白居易《祭元微之文》云:“生为国祯,出为人瑞,行业志略,政术文华,四科全才,一时独步。虽历将相,未尽谟猷;故风声但树于藩方,功利不周于夷夏。噫!此苍生之不大遇也,在公岂有所不足耶?”{4}

“时行而道未行,身遇而心不遇”与望云骓的一生何等相似。在元稹政治诗中,动物意象较为常见,特别是马意象。这些以动物喻人的诗歌主题类似,被用作喻体的动物往往具有与望云骓相似的经历。如《哀病骢呈致用》{5}中的病马也曾建立非常之功,然而最终只能悲愤凄凉地老去:“枥上病骢啼,江边废宅路迢迢。自经梅雨长垂耳,乍食菰浆欲折腰。金络衔头光未灭,玉花毛色瘦来焦。曾听禁漏惊街鼓,惯踏康庄怕小桥。半夜雄声心不死,日高饥卧尾还摇。龙媒落地天池远,何事牵牛在碧宵?”

元稹另一类以动物作比的政治诗中,动物是作为对立面而出现。如《虫豸诗七首并序》中写到的巴蛇、蜂、蜘蛛、蚁子、蟆子、浮尘子、等,都具有恶势力的某种象征。这组诗虽然是实有其物,实有其事,但仍然能看出其中的象征意义。如《蜂》其二:“梨笑清都月,蜂游紫殿春。构脾分部伍,嚼蕊奉君亲。翅羽颇同类,心神固异伦。安知人世里,不有噬人人。”{6}此诗前两联对蜂的描述平平道来,第三联突然一转,从外形的相似突然转向心神的异化,最后一联让人心惊之余,很自然地陷入沉思。又如《蚁子》其二亦是深藏喻义:“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攻穿漏江海,食困蛟鲸。敢惮榱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7}

综上所述,元稹政论文与政治诗具有明显的区别。其政论文出于政治干预之目的,一般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之方法,行文干脆,没有强烈的私人情感。其政治诗一方面秉承诗言志的传统,较为注重抒发自我情志;另一方面,又因作者多采用有生命的动物意象,在对动物遭际命运进行抒写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私人情感,使其政治诗具有浓烈的情感


诉求。“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元稹在政论文特别是“制”体文和中唐诗体改革方面还有很多创新,鉴于时贤对此颇多研究,此不赘述。

{1}{2}{5}{6}{7}元稹:《元稹集》,冀勤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0-338页,第275-276页,第201页,第40页,第42页。

{3}白居易:《元稹墓志》,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69页。

{4}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57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校级科技计划项目《元稹政治诗文研究》(项目编号:2015XJ27)研究成果

作者:祝丽君,文学博士,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sisi123_0@163.com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1920d14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e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