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范进中举》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2023-03-20 22:0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范进中举》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欢迎阅读!
范进,中举,讽刺,手法,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范进中举》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作者:赵承兰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8

:初中课文《范进中举》选自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小说以辛辣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冷漠自私、粗俗势利、欺贫爱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情淡薄、人心势利、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毒化整个社会的罪恶本质。它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以范进、胡屠户等人为鉴,时时处处反省自己、审视我们自己,学会正确地处世待人,构建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讽刺 对比 夸张 照妖镜 警世钟

看过《范进中举》一文的人,谁不觉得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就像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色人等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处于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而选自其中的《范进中举》一文,就集中体现了这部讽刺小说的主题,将讽刺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一、鲜明的对比和漫画式的夸张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讽刺效果

首先,文中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其特殊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1.那中了举的范老爷:

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一)

走出大门不多远,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二)

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着:‘中了!!’”(丑态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岂能不叫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对比十分强烈,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进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的描写,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烂忠厚没用的人”……凶神恶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为了给范进治疯病,“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这一相映成趣,讽刺鞭挞极其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3.通过人物的言辞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范进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你这位至亲骨肉一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辞与当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便昭然若揭。

其次,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运用了漫画式的夸张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再如,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手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作者借夸张的细节描写、漫画式的笔法,显示了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二、运用精彩的细节描写,使作品生动形象,增强了讽刺魅力

这在本文中随处可见,最精彩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

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来,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四字,将胡屠户钉在了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的耻辱柱 ,永世不得翻身。真实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就这样,《范进中举》一文通过对比、夸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如: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范进;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胡屠户;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张乡绅;人情淡薄、趋炎附势的众乡邻……反映了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把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也指向整个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范进中举的疯态及前后不同的遭遇,告诉我们: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飞黄腾达。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三年穷知府,十万雪花银!”),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就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也难怪范进考了三十多年仍锲而不舍至死不渝”!可以说,科举制度不仅把读书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而且毒化了整个社会,使得世态炎凉,人情淡泊,人心势利,“肥处添膘瘦处刮油”,“雪中送炭”,“落井下石”,“锦上添花”!

今天,虽然科举制度早就不存在了,但这种被毒害了的基因却仍然残存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确实应该处处以范进为鉴,以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为鉴,时时地、更好地反观、审视我们自己。

所以,我认为:讽刺手法的绝妙运用,使《范进中举》这部小说在过去,乃至现在,不仅是照妖”,更是警世钟”!

它警示我们:做人呀,不妨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爱心,少一些漠然;多一些人情味,一些势利眼。要急人之所急,救人之所需,“瘦处我添膘”,“雪中我送炭”!只要你能够这样做,相信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人的冷漠、自私、虚伪、势利等劣根性在你身上决无立足之地。

,警钟在长鸣呢!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倍速学习法》.北京教育出版社. [3]《点拨》.学苑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10c04d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