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儒杜甫

2022-07-20 21:1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儒杜甫》,欢迎阅读!
杜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儒杜甫

作者:王斯怡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7

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自唐以来就被人广为称赞。他的诗风多样,内容包罗万象,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老杜诗,无一事不可入,无一意不可言。他不但以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杜甫诗中描写的山鸟山花吾友与的思想,也让当今人们引起了很多的反思。本文旨在从三个方面浅析杜甫生态思想的成因。

关键词:杜甫;人与自然;儒道的融合;个人经历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

其实早在杜甫之前,中国的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中就体现出了或多或少的生态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之间。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依恋土地,爱好自然。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重农抑商的传统,使得土地与自然和中国古人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佩文斋咏物诗选序》中说:虫鱼草木之微可以绘天地万物之理。我们通过对草木鱼虫的观察与感受可以反映世界万物的道理,这一说法未免太过于绝对。但是在《文心雕龙 · 明诗》中说: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一观点可以用西方现象学的理论来进行阐释,当主体的心与客体的物相接触时,会引起主体意识的一种活动。在《诗经》中就有关雎鸠,在河之洲硕鼠硕鼠,無食我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都是由物来引起的一种情感。

而到了魏晋时期,这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便更近一步。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很多文人志士寄情山水,躲避现实,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中,大都体现的是对自然风光,一草一木的观察与喜爱。谢灵运有《过白岸亭诗》,诗的开篇,作者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怡然自得的行走在山间,诗的后面有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萍鹿句,作者走过听到交交的鸟叫,呦呦的鹿鸣,如痴如醉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鹿和鸟对诗人的近前并不害怕,依然自由歌唱。这就展示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杜甫《江村》中,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所展示的不正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么?杜甫作为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他海纳百川,包收百家,既有对诗经现实主义的学习,汉魏风骨的接受,也有对齐梁绮丽诗风的吸收。作诗安得陶谢手,他也学习陶谢,写出了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另外,在魏晋时期,儒道思想不断融合。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爱众亲仁民胞物与而道家则有一种齐万物同死生的观念。《论语》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这也是孔子以自身感查万物,体谅松柏之心。这种忘我的境界,就是儒道二家的同归。诸如阮籍与猪同饮,支遁对鹤的同情等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于魏晋新道家也有同于万物的定义,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在表现的对象之中。这样就更加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d87901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f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