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2023-09-16 17:08: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欢迎阅读!
余光中,乡愁,赏析,原文,以及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全诗如下:《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 ‘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

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

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诗人余光中先生以 “乡愁诗人 ”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 “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





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 “邮 ”, “船票 ”, “坟墓 ”和 “海峡 ”,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 “邮票 ”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 “邮票 ”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

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 “船票 ”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 “船票 ”割

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 “坟墓 ”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 “坟墓 ”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




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 “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

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历史沧桑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 “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

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 “乡愁是 ”与 “在这头 … …在那() ”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 “小小的 ”、 “窄窄 ”、 “矮矮的 ”、 “浅浅的 ”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一枚 ”、 “一张 ”、 “一方 ”、 “一湾 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叶落归根。但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 “中国情结 ”。 “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来

”、 “而现在 ”,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 “母 —亲! ”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 “回忆曲 ”,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bf34f80d2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