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发展脉络

2022-04-01 16:1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宋诗发展脉络》,欢迎阅读!
脉络,发展,宋诗

宋诗发展脉络

宋诗发展主要分为六个阶段。宋初诗坛沿袭晚唐五代诗风; 欧阳修时文革新后, 诗风随之改变; 北宋后期宋诗走向成熟; 江西诗派继起, 建立起新的创作范式和审美规范; 南宋四大家把宋诗推向新的辉煌; 宋末诗风蜕变,诗坛总体呈下滑趋势。

一、宋初诗坛, 是唐风笼罩而缺乏创造性的时期。诗坛上盛行的“ 白体“、 晚唐体” 和“ 西昆体” , 都是以唐人诗为准则。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白体诗,它是宋初宫廷唱和之风的产物。白体诗人效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流连光景、安享尊荣、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流畅。 宋初白体诗成就最高是王禹偁,其诗风格简练朴素,不尚华靡,开宋诗平淡诗风,写出了诸如《 感流亡》 和《 对雪吟》 等忧国忧民的佳作。 晚唐体”诗人有两个群体。一是希昼、 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位僧人, 们又被称为“ 九僧诗派” 。二是潘阆、 魏野和林逋等隐士, 林逋咏梅的诗《 山园小梅》最为著名。宰相冠准虽然身份特异, 作诗也属同一诗派。 他们擅长五律, 苦心琢句, 但往往有佳句而无完篇, 诗境狭窄, 题材内容不出草木鸟兽虫鱼之外。北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诸人以所作唱和之诗编为《西昆酬唱集》“西昆体”的魅力主要在于字句华丽, 用事精, 对偶工切。但是由于专门模仿李商隐的艺术外貌而缺乏内在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这样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柔弱浮艳的风气。

二、到了仁宗时期, 新一代诗坛主将欧阳修和梅尧臣、 苏舜钦崛起之后, 大刀阔斧地对诗风进行改革, 宋诗才开始展露出自己的时代特色。梅尧臣在内容上主张写实,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开了宋诗好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为宋诗逃脱出唐诗的笼罩找到一条道路。艺术上提倡一种与西昆体的浮艳晦涩相反的平淡诗风,著名的有《田家》《陶者》《田家四时》等。 苏舜钦的《 庆州败》 和《 南感怀呈永叔》 , 表现民生疾苦,揭露时弊, 现实感都非常强烈; 而且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屑小事, 从平凡琐事中发掘诗意。欧阳修学习韩愈的“以文为诗”,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这对形成宋诗的一代之风有很深的影响。欧阳修虽学韩愈,却平易流畅,没有奇险的地方,其诗平淡清新、情韵深长, 戏答元珍》 是他的代表作

三、元祐诗坛如盛唐诗坛, 大家辈出, 名作纷呈,宋诗不同于唐诗的时代特色也最终确立。王安石的诗歌拓展了梅欧奠定的平易诗风,又在诗歌的才学以及锤炼方式等方面为苏黄的先声。其诗歌大体上可以罢相退居江宁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朗刚劲,含蓄不足,有散文化倾向,多古体拗律,辞意险,好用典;后期则多近体,清丽深婉。 河北民》

- 1 -


感事》 和《 兼并》 诸诗, 政治批判的锋芒都很尖锐。而他的咏史诗尤善于以敏锐深刻的政治家的眼光, 对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翻案, 如著名的《 明妃曲》 , 一反传统的见解; 孟子》 贾生》 等诗, 也同样立意新奇。才高学富的苏轼鲜明地体现了宋诗的特点:“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他的诗作生动活泼、想象浪漫丰富,能使看似平淡的题材触手成春,极尽深曲之妙。其中最能体现宋诗特质、 也最具开创性的是苏诗富有理趣, 充满着人生哲理。如《 题西林壁》,而诗中的哲理 并不是由议论说理的方式直接点明, 而是蕴含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的审美感受之中,从而赋予了诗歌以灵思妙理。

四、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祖,次为陈师道等二十五人。因黄庭坚为江西人,影响最大,故有江西诗派之称。黄庭坚等反对西昆体的华靡诗风,师法杜甫、韩愈、孟郊、张藉,尚工力,重琢磨,自成一家,但要求诗文字字有来历,又追求奇崛,喜作拗律。黄庭坚在创作方法上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为指导,将以“学问为诗”推向极致。在表现风格上追求兀然独造的意境和情韵,在语言运用上追求“尚奇生新,透露出新流畅、古朴自然的韵味。代表作有《寄黄几复》《登快阁》等。江西派诗人禀承黄庭坚的诗法, 重视学力修养, 讲究“ 点铁成金” , 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在借鉴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即字字有来历, 又具有陌生化的审美效应; 诗歌的题材取向侧重于书斋化的日常生活, 诗人由对外部生活世界的关注转而注重自我内在的人格修养, 诗歌的功能也由补世励人转变为自励自娱, 言情言志的诗歌朝着言意言趣的方向发展。靖康事变导致了诗坛风气的转变,在南宋初年,吕本中在诗学观念上提出了“活法“。陈与义、曾几在创作中都体现出这一主张,不拘于黄派的陈规定律,能参透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既新颖工巧,又显得自然流利,尤其是陈与义,体现出“新变”和南宋诗风的转移。

五、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比陈、吕等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宣告了中兴时期的到来。这批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诗歌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壮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如感激豪壮、深郁悲壮的爱国诗篇 《示儿》《金错刀行》《关山月》等。闲适恬淡、清新隽永之作如《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等 。还有深情绵邈的爱情诗如《沈园》。杨万里的“诚斋体”新鲜活泼,富于奇趣,幽默诙谐,代表作有《 雨后晚步邓园》 入常山界》 等。范成大的田园诗开创性的将田园风光与农家辛苦劳作生活结合



- 2 -


在一起,给田园诗以更丰富的思想内容,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其中最著名的是《四时田园杂兴》

六、在中兴四大家即将退出诗坛之际, 在永嘉地区出现了四位名字中都带有“ 灵” 而并称为“ 四灵” 的诗人。四灵的学力才气都不足以继中兴四大家之盛, 既想另辟蹊径,又不满于江西诗派, 于是回归晚唐 ,学晚贾岛、姚合,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因此专工近体,尤其五律,精雕细琢,忌用典,尚白描,以“捐书以为诗”来对抗江西派的“资书以为诗”。代表作有《龟峰寺》《宿寺》等。继四灵而起的是江湖诗派受四灵诗派的影响,擅写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又稍胜于“四灵”其代表人物有戴复古和刘克庄。南宋后期的诗歌, 总体上是走下坡路, 也可以说是越过江西诗派重走晚唐和宋初诗人已走过的老路, 这固然也体现出诗风的嬗变, 但毕竟缺乏独创性。因时代巨变,诗人大都以愤恨哀怨之笔抒写亡国之痛、离乱之情,诗风悲壮激越,一扫江湖末流的纤巧浅俗之弊,为宋诗的最后流变。其中尤以文天祥诗歌最为注明,有其独特的面貌、气韵和精神风骨,是南宋诗歌最后也是最耀眼的一束闪光,他的《过零丁洋》至今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诗章。

- 3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f308d1bd64783e08122b4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