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习

2022-04-14 18:0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预习》,欢迎阅读!
预习,怎样

怎样预习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预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一、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意义

1.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使学生能自己去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也为教师的补差找到一个切入点,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2.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可以主动地对自己不懂的内容做一些标记,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预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更愉快地、主动地学习。

由此可见,数学学科开展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前预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指导

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将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进行预习方法辅导,教会学生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发展学生的思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三、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

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初中数学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开始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课前预习,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在课上进行质疑,这是数学课程最常用的预习方法。

3.温故知新预习法。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要瞄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实使学生预习起来。

数学学科预习的作用众所周知。从自己从教开始,就一直要求学生预习,但确未收到明显效果。因为一直以来所讲的预习仅仅是泛泛而谈,即把将要学的内容作一个粗略的研读。而到了学生那里,究竟能执行到什么程度,则很难把握了。因此,近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对学生的预习要求明确化。根据近期的学习,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预习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完成以下六个部分的内容。

1、试归纳出课文中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即所谓各段落的大意。

2、整理出课文中的概念、公式。力争记住。适当的时候,可以整理两到三遍,同时学会分析关键词。

3、研究例题。要寻找出例题中的关键步骤或易发生错误的步骤。 4、仿照例题完成随堂练习。 5、试做课后习题。

6、如在预习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老师提出。 综合以上六点,可谓称之预习提纲

(二)如何进行指导

1、在刚开始两三个星期,带领学生在课上完成预习提纲”.

2然后,教师可以放手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模仿教师完成预习提纲在此阶段,教师每天必须认真研读学生的预习提纲,如有问题,应及时指出,并作出辅导。


3、最后,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预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再带领学生一个星期,共同去完预习提纲的编写和其相关的任务。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学生应当不难掌握如此预习的方法。而且,学生一旦掌握了此法,在课堂上听起课来也事半功倍。当然,这与教师如何上课是分不开的。

(三)教师如何上课?

1、教师在上课前要及时发现学生预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即不能解决的困难,在课堂上教师应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予解答。并对发现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说明该生动了脑筋了,用功了!值得表扬!因而再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在上课时合理控制时间。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境;(主要用来引入新课,以及对一些概念问题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讨;(有关性质的探讨、例题的研讨等)

3)共同释疑课后练习、习题

4)教师点评学生发现的问题;

5)教师补充精选例题;

6)教师精选课堂作业。(一般在课堂上能完成一部分,剩下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7)指导下一节课的预习提纲。

相信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不会产生畏惧心理,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良好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能力。

关于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预习,我也在不断的思考和尝试,希望有相同志向的朋友能和我一起探讨、交流,寻找更优方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a29070970740be1e640e9a2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