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被腰斩的诗

2022-04-20 03:1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被腰斩的诗》,欢迎阅读!
白居易,古原,腰斩,送别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被腰斩的诗



/赵方涛



一九九二年,我读小学一年级。那时候,村村有小学。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从语文课本上接触到一首首古诗: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春晓》、高鼎的《村居》,白居易的《草》和王维的《画》……中国古代有一种酷刑叫“腰斩”,就是将人从腰部一刀砍为两段。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草》《画》竟是两首被腰斩的诗。比如《草》原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其诗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据说,当年十六岁的白居易,在首都长安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谒当时的文坛大佬顾况。当看到他的名字时,顾况便调侃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是,当看到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他立刻赞叹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从“赋得”二字可知,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有人称命题作文“镣铐之舞”当年大诗人钱起参加进士考试的命题作文是《省试湘灵鼓瑟》虽也为后世所称道,其实最出彩的不过最后一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能像白居易似的,把整首诗写成


传世之作,著实“大不易”

白居易这首诗的诗眼是“送别”二字,而“古原草”只是一个引子。所以,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就得破解“古原草”“送别”之间的关系。有人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是比喻小人除之不尽。这基本上是睁着大眼说胡话,题目《赋得古原草送别》明明白白摆在那儿呢!

“真实”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的真实”,也就是现实生活中曾经真实地发生过;另一种是“文学的真实”,虽然没有真实地发生过,但它是合理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可能发生的。白居易这首诗便属于“文学的真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古原草有枯必有荣,虽野火也不能将其消灭,待到春天必又重生。“古原”不是送别之地,就是送别之后,送行者登临其上,眺望离开的友人之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的“远芳”与“晴翠”皆指野草,而“古道”是友人行经之路,“荒城”大概是友人路过之地。用连绵不绝的野草表现离情,是中国文学古的传统,上自汉代《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下至民国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其间的诗词更是所在多有,比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白居易用此表示离愁像野草一样连绵不绝。如果说“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古原草”在空间上的延伸,那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是“古原草”在时间上的延


续。

“又送王孙去”,著一“又”字,说明很可能这已不是送行者第一次送别此友人。此前于送别之后,都有相见之日,而此次送别之后,能否再相见却不得而知。“又”字与“春风吹又生”中的“又”字,遥相呼应,将“古原草”与“送别”巧妙地挽结在一起。野草“春风吹又生”是必然之事,而“又送王孙去”之后,能否再相见,则不可知。下一句的“萋萋满别情”明显化用《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似乎暗示了这次的送别,即是永诀!面对野草“春风吹又生”的必然,与“又送王孙去”后可能永不相见的现实,离别之情中又不知暗含着多少人生的感慨!

另外,“萋萋满别情”的“萋萋”与“离离原上草”的“离离”,也遥相呼应,皆有野草稠密茂盛之意,都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离愁犹如稠密的野草一样多。同时,“萋萋”与“离离”两词,又仿佛能让读者看到野草的翠色欲流,于是使人感到诗人心中的离愁,不但多,而且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d778eef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