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河北大地上——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2023-02-19 20:2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把论文写在河北大地上——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欢迎阅读!
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河北,大地,教授

把论文写在河北大地上——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作者:暂无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6年第4





声气相通30多年,山区农民心目中的李保国像个农民——黝黑的皮肤,稀疏的头发,长满茧子的双手……也真是个大教授——枝头丰硕的板栗、核桃、苹果都蕴含着他的学问。回望30多年来的路程,李保国,这位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推动河北发展、造福人民群众之中,真正把论文写在了河北大地上,写在了人民心中。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当他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生产队长问:“你多大了?”李保国老实回答:“我1958年生。”队长说:“小伙子,我1956年就开始管苹果了。”面对轻视,年轻的李保国挑战:“给我100棵树。”

一年后,李保国的果树长得最旺、果子个头最大、总产量最高,来买苹果的都先买李保国树上的。

村民对这个年轻人彻底服了,纷纷来找他取经。

正是从这时起,李保国扎根太行山30余年,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累计推广36项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当年的太行山,水灾旱灾频繁,交通不便,2/3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在前南峪,李保国挑战的并不是生产队长,而是这里的山水。前南峪村的后山上,土壤瘠薄、不涵水,有机质少,是典型的石质山地,再加上干旱少雨,“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

多少个夜晚,他在煤油灯下分析数据、悉心钻研,寻求破解之法。

要让树木存活,只有加厚活土层。但土从何来?

如何不被雨水冲蚀?“聚集土壤,聚集径流,土厚了,水多了,树也就活下来了。”李保国带领农户选择爆破整地的方法来聚土积流。顺着山势,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薄土集中填充到沟里。这样,下雨时也能汇集雨水,从而使干旱山地逐渐达到了树木存活的基本条件。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从草都长不好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

19968月,内丘县岗底村遭遇特大暴雨,平地被冲成乱石滩。这场暴雨也将李保国与这个太行山深沟里的小山村联系了起来。地没了,山烂了,路垮了,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一面流泪一面不忘用苹果招待李保国。李保国看到“小黑蛋子”似的苹果一咬一层皮,难看又难吃,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帮岗底村治山,搞果树!


李保国先来岗底住了半个月,每天早上5点起床,带着干粮凉水上山,一天走8公里山路。经过对全村8000多亩山场的调查,李保国拿出了为岗底量身定制的苹果无公害管理方案。但蓝图易绘,实施却难。按照经验,李保国要求村民们对果树进行修剪。然而,看着大把被剪下来的树枝,村民们个个都心疼。接下来,李保国又要求疏花疏果。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许多村民不干了:“这果子没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李保国顶着压力,打着包票,又开始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苹果不见光还能长大?”村民们一脸不解。无奈,李保国拿出自己仅有的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

到了秋收时节,村民们服了:没套袋的苹果卖不上价钱,经修剪、疏花疏果、套袋的苹果又大又红,五六两的每个卖10元,8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一个!从1996年至2003年,为了研制开发无公害苹果栽培配套技术,李保国常年吃住在岗底,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上山用黑光灯测报虫情,分析研究解决方案,解决了农药、化肥对苹果果实的污染问题,建立了苹果乔砧化密植栽新树形——改良纺锤形,规范了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如今,“富岗苹果”作为中国驰名商标,连锁基地已遍及太行山区369个村,种植面积5.8万亩,产量超过1亿公斤,7万多名村民因此脱贫致富。

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当时满脑子的热情,却没想到会难到这种地步!”承包后准备大干一场的高胜福此时却发了愁。李家韩岗又名狐子沟,一无土二无水,“别说种树,种草都难。”

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此前,村民们在这里尝试了运水、调土等多种办法,但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

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

狐子沟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如今,昔日的荒岭成了“绿岭”,“绿岭”牌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讲给农民听。一定要了解农民,说他们听得懂的话,让他们把实用技术学到家。”李保国说。有个山村的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农民急得直跺脚。村里请来一位专家讲授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户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给村民两样:一样是“结果枝”,一样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一拍手:“原来这么简单!”

教农民疏花,他说:“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疏果,他说:“这和计划生育的道理一样,孩子多的家庭负担重,如果就一个孩子,上学、就业、娶媳妇盖房就省劲儿多了。所以,苹果树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掌握了技术,就掌握了脱贫的金钥匙。”多年来,只要农民朋友请教,李保国总是不厌其烦,循循善诱,他的手机电话簿里有900多个号码,农民朋友占了1/3。李保国先后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专家,他们了解了土壤的脾气、果木的性情,明白了原来风霜雨露也不是不可以对抗。

有一年,春季果树开花时节下了大雪,李保国打电话到岗底村,让人都上山,把树上的雪都摇下来,然后把村里能发烟的东西都运到山上,夜里12点开始熏烟,一亩地四到五堆。第二天,李保国不顾雪后路滑,来到了岗底村。花冻了85%,果农们垂头丧气:“这下完了。”李保国一户一户看过后说:“问题不大,有10%的花就够用了。”他召集人到外地找花粉,人工授粉。那一年岗底苹果不仅没减产,反而增收了。

只有深入生产一线,创新才有源头活水,教学才会有的放矢。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建立起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是李保国带过的一名本科生,她深知李保国对学生的严厉和认真。2008年夏天,一直不下雨,核桃树旱得都打蔫了。李老师让她取样做核桃的耐旱性研究。可后来,她把数据分析的事忘了,结果被李老师训哭了:“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实验机会,不知道要再等多少年。”

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大量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让他主讲的课生动、形象,实践性强,很受学生们的喜爱。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d11af77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3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