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看战争之“道”

2023-02-28 11:2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老子》看战争之“道”》,欢迎阅读!
老子,战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老子》看战争之

作者:周昊阳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2

内容摘要:《老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战争军事思想。老子对战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根源于统治者的贪欲,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违背无为之道。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应遵循征战之,要秉持慈爱之心贵柔戒刚,取胜之后也要做到生而不美。同时,《老子》中对为将之也进行了深刻论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贯彻征战之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关键词:《老子》 军事思想 政治哲学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政治和哲学名著。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把它视为一部兵书。早在《隋书·经籍志》兵家类著录就列有《老子兵书》一卷;唐代王真说老子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言兵也,他为此专门撰写了《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四卷;北宋王安石盛赞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为奇策;近代魏源亦把《老子》视为兵家之言言兵之书,而加以推崇和发挥。章太炎在《訄书·儒道第三》中认为,《老子》一书简要地概括了古代兵书之要旨,老聃为柱下史,多识事故,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春秋时期的频繁战事,迫使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对战争这一重大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从这个角度看,《老子》一书涉及军事思想当是毋庸置疑的。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军事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不祥之器

《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对战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屠杀生灵,荼毒天下,危害惨烈,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深究之,老子强烈的反战态度具有多方原因。 首先,战争有为,违背了道家倡导的无为之道。在老子看来,战争,乃以,是大大的有为之事;而战争的目的在于以兵逞强于天下,更是违背自然天道的,其结果必然是 故有道者不处,遭到仁人君子的唾弃。所以,他认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次,战争可鄙,根源于统治者无尽贪欲的驱使。老子对祸国殃民的罪恶战争、对作为战争根源的人欲横流深恶痛绝。他深刻地认识到,战祸起因于君主的无道,起因于其野心、多欲、不知足,为了消除战争,他试图劝告君主悟道、知足。一方面,他极力主张少私寡欲,提醒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最后,战争可恶,直接表现于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连年征战,必然严重破坏社会生产,给人民群众带来无尽灾难。老子描绘了战争祸害的惨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看到了战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威胁,从而极力反对战争,是他人道主义精神、反战、慎战思想的表现。 .征战之

老子并非反对一切战争的空想和平主义者。针对现实中战争频繁的实际情况, 他提出一套适用于弱小军队进行不得已的自卫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要持慈爱之心。老子特别看重这一品德的价值,把它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他说: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个,即慈爱之心、仁义之心。他认为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老子提出:慈,故能勇。在他看来,仁慈之心能够在危难关头激发人们的勇气。既能使统治者出于为民抗侮而无所畏惧,又能使民心归顺,用老子的话来说,叫做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二要贵柔戒刚。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因而,在战略思想上,老子主张人们在战争中应当守柔,自觉处在柔弱地位,然后向对立面转化发展,以退为进,以静制动,最终以弱胜强,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老子看来,水之胜刚也,犹如弱之胜强也道理相通。在老子看来,水之胜刚也,犹如弱之胜强也,道理相通。然而军事上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却要下一番工夫。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三要胜而不美。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唯有在不得已情况下才可以参与战争,而其价值目的也仅限于救济危难和保护自己。因此,取得了胜利也不要居功自傲,夸耀武力,更不能穷兵黩武,乱杀无辜。为此,老子主张胜而不美的伦理观念。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就是说,有德君子应当以平静、淡然的态度对待战争。他被迫应战,即使赢得胜利也不沾沾自喜,耀武扬威。 .为将之

将帅是战争直接导演者和实践者,对战争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老子》中对将帅修养也有深刻论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贯彻征战之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将帅一应不争。老子非常看重不争之德。他以为例,热情褒奖其不争之德。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所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倡导不争之德将帅武德的必然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将帅二应不武善为士者不武,老子认为善于统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勇武。老子认为,武勇是卤莽、强力的表现,持武勇之人恃勇妄为,必将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勇于逞,无所畏惮,不顾一切,终将自取灭亡。惟有心存慈勇,柔弱哀慈,谨慎行事,才能保全自身和取得成功。

将帅三应不怒。所谓善战者不怒,就是指善于攻战的人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不轻易恼怒。必有欲、有为之故,实为血气之勇,乃内心烦躁之外在表征;其结果容易导致轻举妄动,所谓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实为将帅之大忌。

将帅四应不骄。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战场上轻敌是最大的祸患,轻敌几乎丧失了克敌制胜的法宝。老子说:故两兵相若, 哀者胜矣。从中演化出哀兵必胜, 骄兵必败格言,成为兵家普遍认同的基本法则。

总之,《老子》中蕴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其对征战之道的论述对于我们审视历史上的战争与冲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北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王力.老子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3]李零.人往低处走[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8.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c7deac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