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诗五首

2022-11-28 22:1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4古诗五首》,欢迎阅读!
古诗

饮酒(其五)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以“君”自指,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3. “真意”是什么?

真意是飞鸟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率性。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4.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的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凡的村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挚情感。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丑恶污浊。他虽几次出来做小吏。但最终辞官归隐,永不出仕。隐居生活更主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心远地自偏”即为此意。5.主旨概括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品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运用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了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2.品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珍贵。尾联中“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达内心的忧国思家之情。

3.句解:首联、颔联写出了国都在战火中的破败,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和对自己的哀叹。 4.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5.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6.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7.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因焦虑而频频搔首,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思


家者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8. 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9. 主旨概括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1. 主旨概括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 赏析

这首诗以乐府旧题描写了当时的边塞征战之事。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全诗共八句,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和颈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异常残酷。尾联引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实是借题发挥。 2.怎样理解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叙史点题,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 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虚写。作者设想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将要重写。作者借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4.前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者是叙事,后者是议论感慨,由叙事引发议论。 5.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

6.怎样看待《赤壁》一诗中最后两句对周郎的评价? 学生甲:“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议论赤壁大战中周瑜战胜曹操的事情。战胜曹操有各种历史原因,其中天时的作用不可忽略。诗人抓住这一点发表议论,认为周瑜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东风,他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历史将会完全改写。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bc7714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