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

2022-04-27 12:2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的社会化》,欢迎阅读!
社会化

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人作为自然界发展水平最高的生物,其生存方式已根本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任何一个人,仅仅依靠其机体的自然成长获取的能力,是不能够作为正常社会的一个普通成员存在的。人类历史上陆续发现的狼孩、熊孩、羊孩等,他们在回到人类社会时已经长大,由于他们自幼脱离人类社会,缺乏社会化经验,因而难于在人类社会中正常生活。他们虽然在身体结构上属于人类,但由于缺乏社会化,没有获得人的语言与意识,因而他们也不具备人的心态,在实质意义上完全是兽类的成员。很显然,无论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上说,还是从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上说,人类的社会化都是必要的。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来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人之所以能够被社会化,是由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决定的。科学家研究揭示,人脑共有约1 000亿个神经细胞,其组成各种联系和网络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是自然界发展水平最高也最为完善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不仅使人可以掌握语言、学习和积累知识,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使人在既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再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创造全新的知识,使人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所有这些能力,是其他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科学家曾屡屡艰苦地教给黑猩猩或狒狒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各种词汇和技能,最终发现,这些动物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人类3岁时所达到的智力水平。这就意味着,人的遗传素质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任何不具备人类素质的其他动物,即便是在人类社会中成长,也不可能社会化为具有人的意识的人。

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经验传递需要有能够抽象地指称事物的物化媒介,而语词正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语词是概括化的符号,它可以代表某种事物而又超越了该事物的表面特征。由于语词的音、形形式与它所指称事物之间的恒定的、经常的、稳定的联系,它已经成为了第二信号并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意义。因此,人们一方面可以借助语词的音形形式记载事物,另一方面又可以它的音形形式作为媒介,实现共时性的人际沟通和历时性的代际传递(过去时代的人向现代的人进行知识传递)。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积淀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化。

虽然,通常有关社会化的讨论常常是分阶段的,并且主要关注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化。但是实际上,无论是什么人,社会化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一方面,从社会化的连续性看,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前一阶段的社会化没有能够达到预定目标,则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会出现明显困难。例如,倘若一个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尚没有形成清晰的性别差异概念,那么他(或她)进入青春期后会遇到明显困难。另一方面,从社会化的无终点特征来看,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已成为每个人都面对的现实,这些变化不断诱发、引导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计算机普及和终身继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人们所面临的任务,它们是人们需要不断社会化的典型例证。 社会化所要达成的目标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通常人们在分析社会化目标时,一般强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的社会化,或是从社会领域来划分,强调政治社会化、法制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这些分析往往忽视了社会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语言社会化。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常常容易被分析者忽视的另一个系统的社会化目标,是社会角色的社会化。我们知道,更多的观念、态度、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都是与一个人的社会角色相联系的。随着人们的社会角色不同,社会也有着高


度不同的期望与要求。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观念、态度、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是对应于某一社会角色而被系统化的。社会在对一个人的这些方面进行评价时,所选择的主要参照系首先是这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角色。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一生中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相应地,社会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也随着其社会角色的变化而改变。人生在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因此,脱离开人们的社会角色笼统地讨论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技能的社会化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化的一般结果,应当是使人们适应人生某一阶段的特定社会要求,获得成功履行特定人生阶段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识、观念与技能,并形成恰当的、与特定人生阶段的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准备良好的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化这一概念本身的视角,强调的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和个人对于社会的适应,而不强调个人反过来影响社会和社会自身对于个人的调整与适应。而事实上,从人类社会产生的那一天起直到今天,尽管人们一直不懈地努力使社会朝向为每一个人造福的理想境界发展,但其实际的状况却是社会中还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存在着某些人不恰当地获得过多特权,而又有另一些人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实现。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个人的由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欲求激发的创造性和不懈地追求都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动力。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需要在强调社会化的同时发展起一种容纳个人创造性和合理追求,使社会自身得以不断改革的机制。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流派。英国社会学赫伯特·斯宾塞可以说是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滥觞,借用当时盛行的生物学演化论观点,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之现象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一般。法国社会学涂尔干也深受这个19世纪以来颇具影响力的演化论启发,他所著的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也指出人类社会组织分化跟功能特殊化之间的关系,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成为社会稳定生存的重要条件。近世美国社会学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整合这些功能主义的观点,奠定了曾经盛极一时的结构功能论典范。

功能论指出,所有社会现象--不管这现象看来是多么不道德、多荒谬、多邪恶、多不应该存在--只要它确实存在,那么这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中必然扮演着某种社会功能,比方说贿选强奸黑市交易等。而功能论的研究目标,就是寻找这些表象底层所代表的社会功能到底是什么,进而寻找完成相同社会功能更有效合理的替代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0d73446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