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孩子

2022-12-27 05:1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尹建莉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孩子》,欢迎阅读!
孩子,不管,重要,教育,尹建莉

尹建莉: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孩子

作者:尹建莉 教育专家、作家,曾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著作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呕心沥血地管着孩子,最终却教成这个样子

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约我聊天,她的一位女同事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出色,人也漂亮,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爱情上奉行宁缺毋滥,一直蹉跎到36岁才结婚。

当她的孩子还在襁褓中,她就给他读唐诗。她自己也读了很多家教方面的书,得知早期启蒙特别重要。孩子刚学说话,她就天天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和他说话。孩子确实也表现得聪明伶俐,上幼儿园后,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来幼儿园采集数据,对孩子们进行了智商测验,结果当然是保密的。

但后来园长悄悄告诉她,她儿子全园第一名。她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家长,并相信自己倾尽全力,一定会教育出一个出色的孩子,甚至是个神童。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说话如何发音标准,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进行着认真的指导,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来,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 她希望通过这样严苛的方式让孩子长记性。

我的朋友说,她去过几次这位女同事的家,发现同事对孩子那真是叫用心。虽然人在和你说话,但感觉她的心总是在孩子身上放着,不时地告诉孩子一句,比如到写作业时间了手上的水没擦干净,再去擦一下别穿那双鞋,这双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

朋友感叹说,当妈的都做到这个程度了,可不知为什么她的孩子越来越差。而且性格特别内向,既不听话,又显得很颓废。他妈妈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呕心沥血教育的孩子,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觉得这是命运在捉弄她。 对孩子,不管是最好的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妈妈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简单,但正因为简单,这位妈妈恐怕也难以做到,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愿意去做。在朋友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诉她,这位好强的妈妈,她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管得太细太严。治疗的方法当然是反面,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睁大眼睛。

我说,可能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儿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儿童不是一块石头,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 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

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接着说,从你的陈述中我可以感觉到,这位家长确实很用心,但实际上她的行为里教育要素很少,更多地是指令监视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愿,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了。指令和监视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 现在家家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在开始时都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但儿童教育是件更重艺术,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越做越坏——这可以解释你这位同事的孩子为什么会每况愈下。


我接着分析这位妈妈,她在孩子面前其实一直扮演着一个权威的角色,因为只有权威才有资格对别人进行不间断的指令和监视。而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个权威。 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满意,这让他感觉很烦。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所以,家长一定要过犹不及这回事有所警觉,不要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尽管是以温和的爱的形式出现)。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我们成人不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吗。 所以,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想法总结为:不管是最好的 给孩子放松的成长空间

看朋友有些惊讶,我对她讲了下面一件事。

前几天遇到一位父亲训儿子说,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你爷爷奶奶忙,谁管我啊,我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自觉吗。我和你妈妈对你多关心,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学习,你却一点不懂得努力,你怎么就那么不自觉呢?

因为我和这位父亲很熟,就直率地对他说:你这是说对了,就是因为你小时候没人管,才学会了自觉;你儿子不自觉,恰是因为他太有人管了。该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该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给他提醒了,他干吗还要自己去留这个神呢,他哪里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呢?

这位父亲对我的话很不满意,他反驳说,照你这样说,不去管孩子,倒是可以做好家长,我们这么用心却错了?!

这位父亲的反应并不意外。我遇到不少对孩子管制太多的家长,总想说服他们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就提议让他们以后少管孩子——这是改变问题的必经之路。但我的提议多半会遭到家长类似的质问。在他们看来,让家长不管孩子,就如同让他们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一样刺耳和反感。

对一个孩子来说,不自觉确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问题,比如理性不足、厌倦感、自制力差、价值观不成熟、缺少自尊、自卑等。说实在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家长一直以来不合适的管理方式一定有因果关系。如果家长想管,就一定要改变一下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为他目前的状态就是长期以来你所实施的的一个结果。 我女儿圆圆上高一时,圣诞节我们送了她一个便携式CD机,本意是让她学习累了听听音乐但她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还隔三差五地去买光盘,对当时的流行歌手、歌曲了如指掌。以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判断,这样学习肯定要分心。如果是在小学,她这样我们也不着急。 可现在是高中,时间这样珍贵,竞争这样激烈,你要稍懈怠一点,别人就会赶上来。我和她爸爸有些着急,就提醒她学习时最好不要听音乐,给她讲道理说,高中的作业和小学的不一样,不是为了完成,而是为了在写的过程中思考和理解。

第一次说时,她只说她知道了,并说她自己觉得不影响学习。过了几天,我们看她还是天天戴着耳机写作业,有些忍不住了,就又说她。这次她有些不耐烦了,怪我们唠叨,说她自己知道怎样才好,告诉我们不要管她。

接下来好长时间,我们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总是很着急的。我和她爸爸商量后决定,这件事不再去管她,随她去吧。

我们这样考虑:也许她只是新鲜,且现在学习还不紧张,到高二、高三时学习紧张了,新鲜劲也过了,她自然会专注学习。也许是她心理上有压力,用这种方式释放,她现在表现出的松懈是她进行自我调整必须经历的一种状态。

也许她只是迷恋音乐,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在某一阶段对某个事情产生深刻的迷恋,生硬打断了并不好——在这一切也许之上,我们有一份明智:人的学习行为是由两套系统合成的,一套是躯体的,一套是心理的。

用强迫的方法可以让一个孩子坐到书桌前,眼睛放到书本上,手里拿上笔——即使他的躯体都到位了,但没有人能让他的心思也到位。如果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纵然我们让圆圆收起CD机,她也不会因此更专心学习,相反,心可能会离学习更远。既然圆圆说不影响学习,并说她自己知道怎样才好,我们就要相信她的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31d9735af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3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