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曾国藩

2022-08-15 11:1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格物致知曾国藩》,欢迎阅读!
格物致知,曾国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格物致知曾国藩

作者:张世旺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05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自《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大家,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由刘宗周至今,又历四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在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孔颖达认为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 程颐认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

朱熹认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

近读《曾文正公家书》,其论格物致知至深至细、通俗易懂,颇受教益。

曾公曰: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a221b5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