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简介

2023-02-24 05:2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电影理论简介》,欢迎阅读!
理论,简介,电影

电影理论简介

电影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电影创作的本质、基本原理及一般和局部规律。

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电影史不同,后者以经验的、具体的电影现象或电影过程为研究对象,前者虽然也常以电影现象或电影过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寻求的却是对电影艺术普遍适用的准则。电影理论的具体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电影的本质、本性、基本特征,如电影究竟是什么,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质何在,电影艺术语言应是什么样的,电影形式的规律性究竟如何等;

2.与创作方法相联系的电影理论,如革命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新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新左派”电影理论等;

3.电影具体创作理论,如电影剧作理论,电影导演理论,电影表演理论,电影摄影理论等。

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电影理论阶段和五六十年代以后的现代电影理论阶段。

在传统电影理论阶段,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等问题,就已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西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有一些著作探讨与戏剧组成元素有所区别的电影作品的基本组成元素(演员表演、造型处理等),以及电影社会学在十月革命前,俄国也已经有人提出了电影艺术的特性、电影表现手段、电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与各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上的紧张探索同步,各种电影理论学派接踵出现,其中,以路易·德吕克(“视觉主义”)、杰尔曼·杜拉克(“完整电影”)为代表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以汉斯·里希特(“电影即节奏”)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理论,以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最引人瞩目。除此之外,法国的乌尔班·哈特、让·爱浦斯坦、莱昂·慕西纳克,苏联的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维克多·史克洛夫斯基,英国的埃里克·略特,德国的弗里德里克·塔尔鲍特等,都在电影还是无声和单色的时期,对于如何理解电影的课题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电影进入有声时期后,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带来的复杂的诗学问题,使30年代出现的许多电影理论著作都带有偏重于阐述艺术技巧的特点,如声画蒙太奇、电影表演、电影剧作等,这个时期,匈牙利的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以及后来的《电影美学》),德国的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以及苏联的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都为电影理论的系统化做了大量工作。英国的雷蒙·斯波梯斯伍德(《电影文法》)、保罗·罗沙和约翰·格里尔逊,则被人们称为电影理论的“普及者”。以罗沙和格里尔逊为代表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既推动了世界纪录电影运动,也为尔后西方电影中“纪录主义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意大利的温别尔托·巴巴罗、路易吉·契阿里尼和基多·阿里斯泰戈,则在1939年至1945年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奠定了理论基础。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进入30年代后,突破了“蒙太奇就是一切”的狭隘概念,使蒙太奇既与辩证思维原则又与影片各组成元素联系起来,从而把蒙太奇理论提到了新的水平。

传统电影理论尽管有多种不同形态,但其注意力主要摆在探讨电影自身的特性上面。五六十


年代,随着电影研究进入各国大学的课堂,其他学科的学者对电影艺术感到兴趣,以及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电影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传统电影理论注重自身特性的探讨相比,现代电影理论更多地是把电影放在整个人类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使电影理论具有了人文科学的性质;与传统电影理论封闭式的研究方法相比,现代电影理论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特点,运用其他人文科学学科的方法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电影研究;与传统电影理论通过传统的艺术学和美学概念来探讨电影的一般规律相比,现代电影理论通过一系列逐步形成的特有概念来探讨电影的一般规律。这些都使现代电影理论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然而,现代电影理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各国理论家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也有较大的分歧。例如在西方,从50年代开始,在电影理论的创立上,就明显地表现出两种趋向:1.以经验归纳法为基础,企图从电影艺术本身去确定电影艺术的特性;2.着重于推理演绎法,突破传统艺术学方法的框框,把电影作为社会现象,作为特殊的沟通系统,作为独特的语言来解释它的本性。前一种趋向给予电影批评的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各种经验的概念;后一种趋向则产生了各种非电影专业的概念,如语言学中心主义的、会学的、信息论的及其他概念。前者以法国安德烈·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和德国齐格弗里德·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为主要代表,后者则反映于电影符号学、社会学电影理论以及以信息论原理为主轴的各种论著之中。

在前苏联,从六七十年代以来,电影理论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其主要标志为:突破了以影像—镜头或“蒙太奇句子”为出发点的研究方法,从社会特性和审美特性的角度去研究电影形象的本性;批判吸收西方多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将电影研究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的方法论结合起来;就电影研究中的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的相互关系,传统方法论和新方法论在电影研究中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电影理论在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电影理论工作者开始突破以往仅从政治层面和技巧层面研究电影的现象,围绕着“电影非戏剧化”“电影语言现代化”“电影文学性”“电影民族化”“电影观念”“巴赞电影美学实质”等论题进行热烈讨论,把电影研究提高到电影本体的层面上从而对此后我国电影艺术创作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广大电影理论工作者正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指导,博采各国电影理论研究之优长,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和电影创作经验,力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a10c08a75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1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