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晒课教案

2022-03-26 04:15: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晒课教案》,欢迎阅读!
寡人,教案,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2.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找同学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引出课文《寡人之于国也》。 二、激起疑问,研读课文: 1.熟悉故事,齐读课文: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的相关段落。(前四段) 2. 根据课文前四段我们知道,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是孟子用来回答梁惠王心中的疑问的,那么请问,孟子在这里讲述这个故事,有没有回答梁惠王心中的疑问?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3.“这个道理”是怎样的道理?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追问:为什么呢?且让我们先来看看梁惠王心中的疑问是什么吧。

梁惠王心中的疑问:

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因)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果) 梁惠王尽心治国的措施是怎样?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5.梁惠王这样的治国之政和梁惠王所说的邻国之政本质上会有区别吗? 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表面上看,梁惠王在治理自己的国政上确实“尽心焉耳矣”,然而,民政策而已,哪里算得上是为老百姓着想呢?因此,孟子正告梁惠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大家说,这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是不是十分形象地指出了梁惠王的疑问的可笑之处?

6. 孟子既然说梁惠王的治国之政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会比邻国多,那么,孟子有没有好的治国理政方案,来达成梁惠王“使民加多”的心愿?什么方案?


实行王道 学生活动:齐声朗读课文第五、六段。 7.孟子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他的“王道”主张的?

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实行王道,这就是孟子最基本的仁政主张。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强力推行者,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能够有人采纳他的仁政主张。让我们来好好的认识孟子仁政的基本主张吧。

1)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准是什么?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那又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成”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探讨交流,深入课文:

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实行王道的仁政主张和梁惠王的“移民政策”相比,是不是更能获得民心,从而达成梁惠王”使民加多”的心愿?(是)既然这是一个更好的治国理政的措施,那大家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仁政主张?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指名一二人汇报交流心得。

梁惠王应该不会接受孟子的仁政主张。从课文中这样几处地方可以找到依据。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句末语气助词的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写出了梁惠王自矜自满之情,这样的君王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好的意见的。

2“王好战”可以看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心愿源自于他好战的本心,一个好战的君王他的本性是自私的,很难以民为本,使民休养生息,因此,孟子的主张显然不符合梁惠王的心意,可以想像,他肯定是不会接受的。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句更可以让我们想到,梁惠王这个人是一个喜欢把自己的错误归罪于荒年这类客观原因,而不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的人,要这样的人来接受仁政的主张,显然是不现实的。

儒家的仁政思想最终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也成为历代帝王治国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当今社会,儒家的仁政思想已深入执政理念之中,并不断的赋予了新的内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读《孟子 · 梁惠王上》哦。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全文,思考孟子散文说理的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46f0b8b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1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