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和《浣溪沙》反差比较阅读

2022-12-23 01:1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长歌行》和《浣溪沙》反差比较阅读》,欢迎阅读!
歌行,浣溪沙,反差,比较,阅读

《长歌行》和《浣溪沙》反差比较阅读

.山下兰芽短浸溪》是苏轼的作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长歌行》和《浣溪沙》反差比较阅读。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长歌行》和《浣溪沙》反差比较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附录的汉乐府《长歌行》和宋代家苏轼的词《浣溪沙》,其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作者写作背景不同,描写景物不同,的体裁形式也不同,可进行反差阅读。 一、思想观点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主要的思想观点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为青少年时应珍惜时间,否则等到老了,则时间就像向东流去的百川河水一样,永远向东到海,不能向西返回,其“悲伤”也于事无补。 而苏轼的词《浣溪沙》为: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的思想观点为:人生到了老年还可以像少年一样充满活力,就像门前的流水,不一定向东流一样,它也可以向西返回,并不是“老大徒伤悲”。


二、写作背景的反差比较

《汉乐府?长歌行》是宋朝郭茂倩编的《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一首,其作者不详。从《汉乐府》可知是汉朝的诗作。汉朝,有许多仁人志士,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大志,争取通过奋发,使以后“有为”。诗歌的`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这种人的心志,也就是青年人的心志。这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千古名句,可以传世成为“绝唱”,正是因为他道出了人间哲理: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间是青少年时代,它不可能永葆,必须珍惜,在此时认真学习训练,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日后会“伤悲”。

苏轼写《浣溪沙》年纪稍大(大约40),因对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时写的。此时,苏轼虽然已到中老年时期,但他认为,人老志不应老,精神不应老,并不是“日落西山”,而是“夕阳红艳”,还可以“大器晚成”。人的年龄、精力像寺庙门前的溪水那样可以向西流,而不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就是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语)

由上面分析可知,由于写作时的境况不同,则出现思想观点不同。总之,站在青少年的角度,《长歌行》的思想具有鼓励青年认真学习之用;站在中老年角度,《浣溪沙》具有反颓唐作用。两首诗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对人的奋发,都有激励作用。 三、写作景物不同的比较

《长歌行》和《浣溪沙》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两首诗歌都写了“物”。但由于表达思想观点不同,两作者选取的“物”不同。

《长歌行》选取的物是“园中葵”和“百川”,作者从“葵”吸着甘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的阳光让其欣欣向荣,却害怕秋季到来花叶枯黄的心态(这是拟人手法),引出与其类似的“百川”之景。“百川”流向大海之后,不能返回,它必然充满遗憾心理。接着作者言明自己感悟的哲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种由物到人,由物到“理”的写法堪称上乘。因为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之陋,显示出文学的“形”“理”合一之美,语言委婉之美。

《浣溪沙》选取的物是“溪水”、“水中的兰芽”、“沙路”、“暮雨”等。“山下兰芽短浸溪”意为兰芽虽浸在溪里不能伸出水面,但毕竟它充满生机,终有一日将“出头”。暗喻作者当时自请外任,“以屈求伸”的境况。 “沙路”和“沙门”都带有“佛门”的意思,暗喻作者现在虽像那些不能问政事的佛家子弟,但自己在暮色中,却听到了宣布夏天到来的“布谷鸟”声音。其中的“暮”和正文的“白发”都寓意作者已到中老年,“子规啼”喻指作者对仕途还充满信心。

在写完这些景物后,作者用设问句“谁道人生无再少?”过渡,很自然地道出了他感悟的哲理:溪水尚可向西流,那么我的中老年更不能“唱黄鸡”(悲叹时光流逝),应该还有更大的作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9013c56e2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