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观

2022-07-20 04:2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的教育观》,欢迎阅读!
教育观

我的教育

CICI

我认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学生成为既能适应社会又能改造社会的人,实现对自身、对上 一代的超越; 育的最高境界在于使人对生命敏感, “物换星移不及一个小孩在谷仓一角沉思麻 雀之死更加动人”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离不开人,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 教育的归宿,所以我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育理念——关爱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本 性,培养学生丰富的社会属性和鲜活的个性,关照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是教育

一、

二、 尊重和关爱学生的生命本性

人是能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个体。所以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和基石就是以人的生命 需要为基点,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人是主体性存在, 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生命活动的最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 意识的活动, 人只有具有主体意识, 并在实践中获得主体地位时, 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积极改造世界的各种生命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主要 体现在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两方面。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能随意惩罚学生, 也不能挖苦、贬低、侮辱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尊重生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还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发展权。主体的重要权利和特点是其自身的能动性和自觉性,重 要的是拥有选择权和发展权。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更为优越的地方,教育应为学生的自主选择 提供条件,并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习权和发展权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平等权利,因此教师要 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每个人享有该有的权利。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学生学习发展的引导者,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教师的 主体性就体现在如何去教学上面。在高考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下,中国的许多学校、教师、家长 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填鸭式教育压得学生喘不过 气来。因此,不少人开始推崇废除高考等考试体制。可是,就目前甚至是短期的形势来看,我 们还找不到一种比高考更加公平的选拔体制。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过分的应试教育、违背人 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因为在“传授知识”这个环节出了差错,而高考本身其实并没有错。教 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片面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忽略学生选择权与发展权。所以,既然短期内 高考不可能废除,教师还是要教给学生那些应试知识,那么与其花时间抨击、规避,倒不如安 然接受这个不能改变的事实 高考依然存在, 无法废除),利用那些愤世嫉俗的时间改变我们能


改变的(怎么把应试内容以学生接受的方式地教给学生)

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教师是鲜活的,是有思维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师要充分发挥 教师的主体性,去选择更贴合学生兴趣、思维等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人”教,蹲下来与学 生保持一样的高度,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对身边事物的 发生充满好奇心,让学生能为“每天多认识世界一点”而满足欣喜,从而取代那种死记硬背、 扼杀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模式一一逼迫学生像机器一样做题,不清楚为什么学,对周遭的一切也 麻木不仁。

.三、 四、

培养学生丰富的社会属性和鲜活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该帮助每个学生建构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培养其丰富的社会属性,帮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未来。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承担着社会 发展与变革的重任,他们不仅要继承人类文化的精华,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更要 在前人的基础上建设社会和变革社会。

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个体的社会属性包括个体掌握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知识和价值规 范,并逐步形成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等。 从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分析,社会人都是作为家庭成员、社会公民和职业者而存在的,因此 人的社会属性可概括为人承担这些角色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即生活素质、公民素质和职业素质。

生活素质是指个体作为家庭成员所具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生活态度等。公民素质 是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共同的、普遍的、平等的素质要求与规范,是对公民全面的、 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心理、道德、文化、审美等素质。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劳动 者的专业素质,是个人生存和改造社会所需的素质,是更高层次的富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属性, 生活素质和公民素质是一般的、基本的、普遍的素质,职业素质是特殊的、专业的、个别的素 质,生活素质和公民素质是相对稳定的、规范的,职业素质是变动的、充满创造性的。三者作 为社会属性的不同方面相互支撑,具有内在统一性,教育相应地应分为生活教育、公民教育 专业教育三个方向。

生活教育是培养家庭观念、家庭责任感、生活态度和情趣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使人 学会生活;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教育,使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专业教育是培养人专 业素质的教育,使人谋生、乐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 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生存,即现代教育目标。由于多种原因,我国教育目前更多 偏重于谋生领域的专业教育,使本该丰富的教育过于单一化,教育的谋生功能被强化。教育 应只为人的生存服务,更应为人享有健康、幸福的生活服务,并以培养具有健全、丰富社会属 性的人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又必然要求教师观照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 教。读书确实不是人的唯一出路,但我也不会让我将来的学生意气用事,为了拒考而拒考。如 果学生不想再读书,应该有个很好的理由,或更好的目标才是。

人的个性,每时每刻都在萌发、生长、成熟,没有片刻停息。压抑人的个性等于扼杀人的 生命,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呵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让生命呈现固 有的灵动色彩、姿态各异的图景。如果社会为人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每个人的各种能力都 会得到发展。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与人的发展存在着种 种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人的个性。不知所应培养的个性为何,自然就不知如何去培养学生丰富 多彩的个性;不能克服升学竞争的压力和消极影响,学校的教育就必然会以知识为中心,对人 的个性培养就会被边缘化。此外,教育中的各种单一特长训练,学科学习的早期专业化,片面 地发展某方面


的素质等都是对个性的片面理解。真正的个性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它必然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前提,而不是以压抑人的普遍发展、扼杀人的其他发展为条件。

五、 六、

观照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的要旨是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特性,观照其各种社会属性与个性的培养 生成,而其终极目的和终极关怀则是引领和帮助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是 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体,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每个鲜活的生命 个体。

在面临各个层次的升学选拔机制时,教师往往不负责任地怂恿学生以牺牲眼前的幸福为代 价并忍受若干年的枯燥就可获得未来长久的幸福。这种方法牺牲现实而去换取未来的方法,不 仅割裂了现实与未来,而且也学生也没获得全面持续的发展。

在中国的许多高中,尤其是高三年级,教室里都会悬挂“触目惊心”的标语,例如“六月 试锋,腾飞在北大” 、“生时何须睡,死后必长眠” 。教师片面地将重点大学、名牌大学作为所有 学生的目标乃至人生目标,误导学生参加完高考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且还违背人的生 长规律,忽略他们作为人的存在,即使学生累了还得看书、学习,只有好成绩才是人生中的一 切。

教师片面地考虑学生发展, “让”学生把高考作为人生的目标, 导致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 (已 经完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高考)茫然、不知所措,最后沉迷网络、沉迷游戏、虚度青 春。所以,我认为从长远角度看,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坚强、坚持、善良、 上进等的良好品质。一时的应试技巧,一时的应试能力,只能解决一时的考试,解决不了未来 人生路上变化多端的困难,而且教师也代替不了学生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各种艰难险阻和未 来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它们得以解决所需的往往就是那些品质。所以只有具备那些良 好品质,学生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首先不会被困难吓跑,其次懂得如何下手解决困难,找 到方法后能够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我认为这些才是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真正需要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雷夫•艾斯奎克在《第 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到:“当教师和父 母的首要原

则,是做个我们想要孩子变成的人。 ”在学生的眼中, 教师是成人社会的代表, 更是 社会公正的代表,社会的化身,身教终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 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来得大。我相信“用真心交换真心, 的将远远超过一个简单的成绩。

用生命影响生命” ,当

教师以坚强、认真、善良、上进等良好品质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懂得尊重生命,尊重个体的 差异时,学生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687eb5802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