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挚的父爱

2022-06-24 02:2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真挚的父爱 》,欢迎阅读!
父爱,真挚

真挚的父爱

作者:叶

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5



朱自清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早在20 世纪20 年代,朱自清的散文就誉满文坛,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背影》正是朱自清留给后人的绝唱。

作为学者的朱自清长期过着书斋生活,不能较多地接触劳动人民,所以他写得最多的还是他的家人、学生、朋友,以及那个时代小资产阶级里的小人物。要将这些人物写得生动实在是不容易的。因为这样的人物,生活圈子很狭小,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又往往都是些生活小事,琐碎平庸,不容易吸引人。但是,朱自清却不然,寥寥数笔就能点石成金,化平凡为卓越。抓住细节加以描写,创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传神的写意图,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

《背影》是作者于1925 10 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祖母亡故自己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全篇文字精练,意境深邃,虽以记事为主,但充满着溢于言表的真挚情感,作者将哀伤和愤懑凝聚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父亲的背影,描绘出自家光景惨淡的图画。作品一开头,便开门见山揭示了主题,点出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心,体会到了父子间的深情和真挚的爱,看到了作品的基本精神。接着作者交代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故事由此开始,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去,看似很散,然而一点不乱。作者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都剔除掉。比如画留南京,因与主旨关系不大,一笔带过。作者紧扣主题,只突出两点,反复强调祖母的丧事与父亲的亏空,再三点染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再往下去,是写自己北上求学和父亲的送行。作者记叙中心的“背影”也就是这时候出现的。以下的记叙便是作品的重点。作者用相当多的笔墨来写父亲送行的经过,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随着心理活动的逐渐深入,感情的酝酿也逐渐趋向顶点。写“背影”时作者写得特别用心,写得相当细致。因为是写背影,所以走过去比走过来写得详细。“卖橘子的地方是在那边月台的栅栏外,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年迈体胖,要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是多么不易。下去“尚不太难”,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平时走路“蹒跚”,可见步履不便。穿着的臃肿,走路“蹒跚”正好与“胖子”照应。从月台下去的时候,“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准确。爬上那边月台,父亲“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串的动作描写点出了父亲爬的艰难,细腻而又简练,给读者是一个过程的动态,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父亲的“背影”形象。由于整个过程写得非常具体,“背影”在这时感人至深,读者的泪随之夺眶而出。这种父子间的感情的确十分动人。作者当时想到的一定很多,但只字不提,只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作者以背影题设全文,把抒情推向高潮。包含可悲命运的“背影”正是旧中国小资产阶级那种伤感心理和当时的灰暗世态的写照。仅仅写“背影”是不够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还叙述了父亲别后老景的颓唐。字数不多,感情十分深沉。父亲在信中所言,更唤起了儿子对他的思念。作者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一句作结,与篇首、篇中三处“背影”呼应,结构完美,感染力强。作者善于抓住细小的事情,捕捉生活的最真最美的形象,写出了自己对父爱的突然感悟,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当时的生活。将父爱珍藏于心中,正是这“背影”感人的原因。

整个《背影》毫无拖沓松散之感,浓淡得宜,有虚有实,顺序自然。对祖母的去世,父亲亏空,家景惨淡都不实写,而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则写得比较详实。作者牢牢抓住“背影”


作文眼,为主题的需要安排材料。文中提到背影有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作者开篇点题“背影”,使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过铁道时,用笔较重,具体而细腻,饱含着作者铭心刻骨的深情。第三次是离开车站时,只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不必多花笔墨,却对前面的描写起了有力的补充作用。父子间黯然分离,“背影”融入人群中匆匆而去,叫人酸楚,令人惆怅!第四次是结尾提起的泪光中再现“背影”,是多么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记忆中的背影,似乎是幻觉,但却是实情。四次“背影”尽管虚实不同,感情却一脉相承。

《背影》记叙的角度很有特色。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背影》则另辟蹊径。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给人以驰骋艺术境界。《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毫不造作。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都写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但“关心”“爱护”“感激”之类的词语,文章中一个也没有用。行文犹如说话,平平淡淡,但每个词每句话都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子思父亲之情跃然纸上。朱自清先生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文字作品吸引人的“最大因素却在情感的浓厚”。一篇文学作品如果缺少流动的情感清泉是不可能感动读者,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的,而只能导致艺术生命的枯竭。毫无华丽的词藻,正是靠着真实质朴的情感打动着读者,使读者情感的湖水和作者一同奔流。

朱自清的散文像“工笔画”,贮满着诗意,读他的作品无不为他的至情所感动。多少年过去了,朱自清和他的散文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这一切都是和他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诣分不开的。他的优秀作品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并永远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南昌卫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b4568433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f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