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高三语文

2023-01-21 07:0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社会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高三语文》,欢迎阅读!
乡土,高三,语文,答案,社会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杜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字、用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无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礼治蕴含礼制、礼仪、礼义,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和具体举措,在涵养人方面功不可没,构成一种层层递进的立人的实践过程。安土重迁的乡民,由


于见识和受教育机会有限,开启教化的过程基本通过礼制进行。以礼制俗,倚重礼制来约束和规范,免得人的行为举止失范与失序。如此讲,并非意味着农家人粗鄙。在生活境况比较差特别是缺乏仓廪实知礼节的那种从容时,遵礼守制能够抑制人性中负面气质的释放,保障人的道德伦理不至于虚空。其所蕴含的逻辑,与传统王朝治理从重德化明礼制的治乱史观的转变相契合。

与强制性的礼制、律令相比,礼仪在人生的修养方式上相对柔和。通过锲而不舍地学礼习礼,借仪式与节度融入人的感情,从而亲亲尊尊,内化人格而复性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在严谨的仪式操练中习得,举止合体,熏陶气质。此时的礼,不仅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外在规范,也是变化气质、端正人心的修身养性之功。如蔡元培所言:礼仪能造就习惯,而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

就礼意(义)而言,其为制礼的意旨,礼之所以为礼的精义,也可作上述的理解。换句话讲,创设礼制与礼仪最终是化人使人能深明礼义即明事理有了明事理的境界,乡民们哪怕物质条件再艰苦,处事也会将心比心、有怜悯心,呈现出人的精神气度。明事理不只关联着零零杂杂的村民日常,同时还有着生的意义的关照。如农民谈论的抱着金元宝,若没命一切皆空的理儿,何尝不是一种哲学性命题。在广袤的乡间,这种深明礼义,恰恰说明了千百年来的乡村缘何能够低成本自治。

(摘编自张海荣、张建梅《向里用力:转型期乡村文化治理的根本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是二者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靠国家权力,礼靠传统。

B.乡土社会注重传统,是因为乡土社会流动性小,而且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也更实用。

C.“克己复礼说明人主动服从礼,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外力约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D.创设礼制与礼仪是为了化人,使人能深明礼义,所以礼义比礼制和礼仪更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既证明古代礼有残忍的一面,也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

B.在安土重迁的乡村,遵礼守制能够抑制人性中负面气质的释放,从而避免人的行为举止失范与失序。

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

D.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严谨的仪式操练,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孟母为儿三迁 B.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 C.曾子临终易席 D.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析礼治的基本内容。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fe9f22ba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